申扎县武装部党委座谈会议

申扎县武装部党委座谈会议

杨星火

杨星火

  • (1978年11月30日)

钟必煜(武装部政委):申扎县地处藏北高原腹地南部、冈底斯山和藏北第二大湖色林错之间。南以念青唐古拉山为界、与日咯则地区相连,北与双瑚县相望,东与班戈县接壤,西与尼玛县接壤。申扎县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年均温度零下0.4摄氏度,年平均风速为3.8/秒,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约104天。霜期持续天数约为279天;年日照时数约为2915小时;年降水量约298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是风、雪、旱灾及地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县城所在地海拔4700。距拉萨520公里, 距那曲505公里。总面积25546平方千米。

武装部党委成员认真看书学习,自觉改造世界观,思想比较稳定,干战觉悟有很大提高。武装部成员在大半年霜雪严寒,自然环境、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能圆满完成上级党委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王守春部长带头坚持学习,持之以恒。他坚持每天自学一小时到一小时半。下乡也不忘学习。

在武装部领导带动下,去年,全体同志通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今年又精读。下乡时,学习也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大家不论下乡蹲点,还是在家里,都养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牢固树立“长期建藏,以苦为荣” 的思想,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抵制不正之风。

在日常工作中,武装部领导以身作则,事事做榜样。早上出操,武装部领导从不缺席,与同志们一样扎皮带、出早操。在武装部里没有特殊干部,大家一视同仁。

过去吃不上新鲜菜,一年四季都是老干菜、粉条加海带、黄花干竹笋,西藏部队统称的“老梭标” 。

现在我们开垦荒地十多亩,挖草坯把地垒成墙体圈起来,一部分地轮换种小白菜、大白菜。沙地不积水,降水量也不多,每天晚饭后,大家就挑水浇菜或者施肥,这样可以吃上三、四个月的新鲜菜。一部分地播种青稞。可青稞只长苗不结青稞粒,我们收回来冬季喂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部长身体不好,血压高,冬天四肢发麻,是众所周知的。但在生产劳动中,他带头同大家一样掏厕所,积肥,挑水浇菜,挖土坯垒墙,事事严于律己,争当排头兵。

东三县柴禾多,冬天火炉烧得通红。我们这里火炉冷冰冰的。我们也不与群众争着捡牛粪,况且牦牛多数都在圈里屙牛粪,在野地里牛粪也被放牧群众捡回去了。有时我们外出捡牛粪、马粪背回来,首先要考虑到保证食堂煮饭。所以, 这里烤火成了一道难题,大家只有克服。干部也不例外, 也不能搞特殊,带头克服困难。

民兵工作有规划。全县武装民兵连12个,下边、巴哈、文布民兵连三落实较好。武装部派出工作组指导。今年派出12个工作组,武装部里15人先后都下去过,每人平均三个月,下去时间最长的半年多。距县城最远的邦多区前当雄公社有五百多公里,王部长与曲角都去过。

刘德春干事、王干事下乡去遵布,每天都流鼻血。他们白天和社员一起背石头、背草皮,垒地墙,圈草场,不怕苦,不怕累。剪羊毛季节,抓羊子、抱起羊子剪毛,不怕脏,不怕臭。

存在的问题:由于这里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环境太艰苦,生活时间长了身体不行,长期建藏思想不太牢固。干部、战士对转业、调离此地有所考虑。

王守春部长说:“我们离完成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差距很大。”

近两年我由于身体的变化,思想有些考虑。我在这里工作二十多年了,藏话还不懂,这说明我长期建藏思想不牢。我经常向军分区党委打报告要求离开此地。

西藏日报登载了我长期建藏的事迹,我还不知道。后来一看,名不符实,长期建藏一辈子,哪有这回事?我从来没有表过这个态。

武装部党委,基本上是一个团结的班子。钟政委对党委工作常抓不懈,对上级党委决定,认真研究,坚决贯彻执行,促进了武装部里干部、战士思想革命化,工作标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星火四川省威远县人。1925年生。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随十八军进藏。曾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边防建设等。在西藏工作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诗人。

后期整理:刘光福、雪松

作者:杨星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杨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