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调休,上个周末成了工作日。

大家的工作日,我的休息日。

大好机会,那必须走起,继续错峰出游。

这波来到景德镇,搭的是周六早上深圳北-景德镇的高铁。

说起景德镇,大家最先联想到的三个词语,只能是陶瓷,陶瓷,以及陶瓷

你能想到的一切陶瓷制品,陶瓷集市,陶瓷博物馆,陶瓷展览,这里应有尽有。

这里还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命名的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这里就连路边的电灯柱,外头都包裹着陶瓷,就离谱。

如果说天下瓷器共一石,那么景德镇占个八斗大约是没什么悬念的。

每天穿梭在陶瓷制品间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不小心“碰瓷”了,害怕赔不起。

中间一天,我们坐了半个小时的高铁到上饶,再搭50分钟左右的巴士去了趟篁岭,婺源就在那儿。在陶瓷的海洋里上岸,在这吸了口秋日的气息。

婺源,《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晒秋”是这里最大的特色。

不过说实话,景区相片偏小,排队拍照的几个网红出片区,给我的感觉这儿更像是一个被炒火的地方。也许是天气不怎么好,也许是季节不太合适,也许是我和国足相近的审美水平,反正感觉就那样吧。

倒是在风光面前,“入手一架无人机”的感受又如约而至。

一个地方旅游,怎少得了吃。

但是很遗憾,江西的辣,你们懂的。在广州人里面吃得都算淡口的我,真的顶!不!顺!

于是点菜都得找不辣的,辣菜都得备注【不辣!少辣!辣到我进医院要你赔!】,另外再备一杯清水或淡茶涮一遍才入口。

当地赣菜餐馆,推荐【野炉子】、【寻味三宝】、【回家吃饭】,它仨一个集团,感觉差不多是大餐厅的天花板了。当然,我知道肯定有当地人专去的苍蝇馆子的,但这辣度我实在顶不顺,你们加油。

景德镇=陶瓷,这是大多数人心中必然的联系。的确,景德镇没有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除了陶瓷外,这里和我国很多五线小城别无二致。

和前面的游记类似,我在旅途中不喜欢打卡,也不爱记录美景与地标,更喜欢的体验当地的人和事

陶瓷是物件,而物件是人做出来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

非常不巧,陶瓷博物馆御窑博物院都闭了,错过了无语佛以及一些官方馆藏,还是挺遗憾的——这大概也是错峰不好的地方吧。

如果你们后面也打算来景德镇,可以参考一下这部分。

官方的馆没有参观成,留给民间的时间自然就更多了。雕塑瓷厂,陶阳新村,陶溪川,三宝村,这是来景德镇游玩的人都不会错过的地儿,我们自然是逛了又逛。

这几个地方集中了大量的陶瓷制品。其中陶溪川主要是集市,每周五、六、日下午至晚上开放。这里有大量的手艺人摆摊展示他们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原创含量比较高。

另外还有个乐天集市(在雕塑瓷厂内),要收门票,并且只在每周六早上开放,我们刚好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个据说是原创含量最高的集市。

上面这张图片集合了许多有特色的小店,大部分来自雕塑瓷厂(右上除外)。大多数小店装修就比较有格调和艺术感,售卖的作品相对精美——当然价格也相对感人,这是雕塑瓷厂的A面。

买不起?没关系,这里还有B面。雕塑瓷厂还有很多店铺售卖着相对廉价的瓷器,就是淘宝拍照一搜必能找到同款的那种。

所以,雕塑瓷厂是丰俭由人的存在。

陶阳新村,大概就是“雕塑瓷厂B面版”一条街,街两旁全是路边摊,卖着相对廉价的陶瓷制品。

同一个类型的陶瓷制品,比方说一套杯具,工业化的淘宝货和手艺人纯手工的制作,价格是可以差上十倍的。

凭什么?

这个旅途中,我们花了半天的时间,和两位手艺人做了深入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为代表的景德镇手艺人的故事。

其中一个小伙子是我们在陶溪川摊位看到的,他摆摊售卖这非常可爱,非常特别的柯基瓷器,他还非常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他的作品。好看是真好看,但是当下我们都觉得价格有点高,没有拿下。

第二天,逛了不同的集市有了对比,加上我俩都喜欢柯基,还是对这个摊主的作品念念不忘。于是搜到了他的联系方式,还是打算带一些回家,并相约第二天在他的工作室交收,于是有了后面的交流。

他们的工作室在陶瓷大学湘湖校区旁。深入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是同专业的同学,毕业才一年,合伙成立工作室制作陶器,既是谋生,也是热爱。

他们经历了多次尝试,多次失败,几个月前才确定以其中一个小伙子自己家里的柯基(名叫果冻)为原型,制作以柯基果冻为IP的瓷器作品。

从一块泥到最后的成品,依次要非常复杂的工序,包括:

先设计出杯子的模型,再用3D打印机打印出模种,并进行石膏模具的制作,石膏模具干透后导入泥浆进行塑型,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杯子的泥坯进行简单的打磨,阴干后放进素烧窑脱去多余的水分。 将杯子素坯进行打磨平整,再用湿海绵进行补水和清洁坯体表面的杂质,然后在坯体里进行荡釉,待坯体阴干后进行绘制,首先在绘制的表面打好草稿,随后用立体釉参照线稿画出轮廓线,待立体釉干透后进行釉下彩填彩。 在装窑前需要进行喷釉,以达到成瓷表面光滑的触感,配比好釉水的稠度然后倒进喷壶进行喷釉,在喷釉时一边匀速转动转盘,一边用喷壶呈45°对着坯体进行施釉。再等待坯体干透后便可送进窑内进行烧制。

以上是他们给我总结的,突出一个不明觉厉。

这里面必需提一提开窑。装窑烧制的过程,成品率是无法把握的,非常随机。即便前面的流程做得再细致,再熟练,也难以保证成功率。因此每次开窑,都是一次大型开盲盒

一些制作难度较高,相对大件的异形瓷器,成品率可能也就两三成,兴许还不到。我都能想象得到,倾注心血的付出,换来的是大批的残品,并且结果还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得是多失望啊。

听完这些,便不难理解为何这些一个个的手工成品,价格要比模具化的工业制品要高出不少。最后我们买走了一个冰箱贴(55元)以及下面这套茶具(328元)。

贵吗?和淘宝货对比,也许不便宜。但知道了这些瓷器的诞生过程后,真心觉得不贵。倘若只是抱着打卡的心态来,我是断然无法了解背后这些故事的。

撑起这些光鲜漂亮的瓷器的,正是为数众多的这些新老手艺人。陶瓷大学附近都是他们租住的工作室、以及整条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我们和这两位新晋艺术家(姑且这么称呼)聊了很多,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的故事,并给了一些运营,打造IP方面的建议。如果有家长对他们的作品有兴趣,可以私聊我要联系方式,有很多小玩意确实是不错的。

“如果是我们的小孩,你愿意让他学习并从事这行吗?”——老婆问道。

“那当然,只要他(她)为此感到快乐,一如我们遇到的这两个小伙子。”——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知道,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她的思考。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读陶瓷大学就相当于做陶艺的,日复一日埋头苦做,枯燥,没有前途,大概率难以出圈,故也没有钱途。我知道这也会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

然而,寒窗十二年,做个程序员,月薪一万五,福报九九六,这就是幸福吗?或者说,考上编制就真的是宇宙的尽头了吗?

可是,我似乎又不觉得大城市的这些人传递着的正能量,谈起自己工作的自豪感,脸上的笑容,比这两个小伙子多

那么,作为父母,只要孩子找到了自己认为幸福,并愿意为此付出的东西,夫复何求?

视角站得再高一点,正是他们,让陶瓷这种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新一代年轻人里继续焕发着它的生命力。

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