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大家挤破脑袋考大学时,每年却有百万学子录取后不去报道。放弃录取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这些“爽约新生”的第二选择,又是什么?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高考人数连续五年破千万。

而被誉为“二次高考”的“考研热”,近些年的报考人数也是高居不下。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但计划录取人数仅125万,350万人会心酸落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与竞争堪称惨烈的录取率背道而驰的,却是许多千辛万苦挤过独木桥的天之骄子,在被录取后选择了“弃读”,拒收通知书、不到校报到、放弃来之不易的门票。

据《中国网》报道:如果按照每年约10%考生“爽约”的比例测算,2023年高考“爽约新生”或超百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纯广东省,2022年仅仅统计了十六所高校,就有近8000人放弃读大学。涉及高校有东华大学(211院校)、石河子大学(211院校)、华南农业大学(双一流高校)、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如果真要统计广东160多所大学的数据,少说放弃入学的学生就有几万个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著名985高校到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录而不读”已经成为近几年深受社会关注的热点。

从前说“弃考”是报名了因信心不够而放弃,“弃读”却是好不容易上岸了,却放弃登陆,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上了大学也没有体面的工作,是“弃读”的一大原因。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也成为美国大学头疼的事情。

相比2011年,美国高中毕业升学率从70%下降到62%,而同期美国人口却在持续增长。 据《华尔街日报》抽样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读大学获得价值与付出的金钱不符。

“大学毕业也未必有满意的工作,为什么要上大学?时间账、经济账一算,性价比比较低的民办高校,就成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弃儿。”陈志文说。

但实际上,中国学生“弃读”的原因,更多元、更复杂,也更心酸……

因何弃学?千人千面,皆有不甘

那这些录取后却不去就读的学生,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的负责人总结,考生弃学的原因是:想复读考更高层次大学、想出国留学、家庭经济条件差等。

  • 没被心仪高校录取,希望来年再战

心有所属,不愿将就,是许多人选择复读的关键。

或者因为考试时的失误、或者是填报志愿的失误、或者是当年分数线的变化等种种原因,与梦想高校擦肩而过,许多考生就将希望寄托于来年再战。

今年,35岁“高考钉子户”唐尚珺高考再战的新闻就一度冲上热搜。作为15次参加高考,多次拒绝985高校的“复读老生”来说,从2009年到2023年,他花了整整15年时间一直复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因没有考上自己心中的梦想学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唐尚珺是个极端例子,可是全国 像他这样执着,为了追梦为甘愿投身高三的苦海中再战的学子,不再少数。

  • 另辟途径,出国留学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 许多普通家庭为了孩子能够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也愿意集全家之力托举,送孩子出国。

所以,当国内录取的大学并不如愿时,留学就成了许多家庭的第二选择。希望获得一张更有含金量的文凭,喝点洋墨水,见识下不同的世面,博一个更出彩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学费高昂,无力承担

还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小城镇,家境贫寒。高考成绩或许只能刚好够上本科线,本科读不了好学校,只能选择民办大学,但高昂的学费,无力承担。而且,觉得花钱花时间但最终出来依旧只能从事底层的工作,意义不大。

在权衡经济账、时间账,机会账等成本后,许多家庭条件贫困的孩子,干脆选择了放弃学业,直接投身“社会大学”,争取早日赚钱,能够反哺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年再战”是否毫无成本?

其中,“来年再战”是最多人做出的选择。 “我不甘心”和“我本可以”是许多人选择复读的潜台词。

以2020年高考复读生人数来看,占比最高的是河南省,有52.3万考生参加高考复读,复读率是40.36%。安徽、山东、四川、陕西等省份的高考复读生占比也均超过了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预示着,明年高考的学子,竞争对手要再增加多这近百万历经沙场的老将,竞争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但复读不代表稳中,相反,再转一次命运的转盘,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

在这从头再来的“一年有期徒刑”里,复读生需要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教材的改版,知识的更新,第二年考题可能更难,或者竞争者更多,甚至再次落榜的惨烈。

同时,对外,需要适应新学校新班级,承受旁人异样的眼光,接受昔日同学话题的不同频,还有这一年里紧绷敏感的亲子关系。

对内,还需要处理好自己焦虑的情绪,受挫时的自我的怀疑、否定和绝望,还有面对未知的忐忑,重塑再战的勇气和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高四同学就曾这样描述:“复读时候每天下了晚修,都会一个人在操场流泪,深呼吸,平复一下情绪再回家,继续刷题到深夜。”在还不谙世事的年纪里,他们就已经要学会在黑暗无光的时光里,拖着身心俱疲的躯体,独自匍匐前行。

那一年的黑夜特别长,但那一年过后,太阳并不一定会升起。心里的微光,就像风中摇曳的蜡烛,有可能照亮前路,也有可能熄灭于风里。

“爽约新生”能否免责?

其实,“录而不读”的现象,一直以来颇受争议。

有观点认为,这种“放鸽子”行为是对学校招生名额的浪费,实际上是抢夺了其他考生的入学机会,实际上是一种“失信”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有人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道双向选择题,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而不是简单的混淆成诚信问题,站在道德制高点加以指责。

孰是孰非,争执不下。

但这些“爽约新生”能否免责?“弃读”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 个别省份或地区,会被记入诚信档案

“弃读”毕竟这是一种浪费高校招生名额的行为,所以部分省份或地区,对于已经被录取却不去就读的学生,会被记入诚信档案,甚至会直接停止录取,或减少明年该地区的志愿填报数量。

  • 来年高考,部分专业可能会受到限制

虽然复读生和应届生在高考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高校录取中却可能有所区别,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了“只招应届生”的限制。

如本科提前批的北京电子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在2022年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学校只招收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

还有民航飞行学院运输飞机驾驶专业,八年制医学专业,某些特殊专业比如涉及国家安全的,都不招收复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部分院校在招生方面也有规定:高考同分情况下,报考同一院校的同一专业,会优先录取应届生。

  • 可能会出现学籍重复

不排除人为疏忽或是一些其他的原因可能会导致重复学籍,即使本人没有前去报到,仍然被注册了学籍。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复读后录取了新学校,可上了四年大学却无法拿到毕业证的情况。

所以,一旦确定不去报道,务必要给录取的高校招生办打电话,告知放弃入学的意向,确保你的大学学籍不会被注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难抉择下的新思考

对于录取后不报到的学生,高校也是头痛不已,但却仍然没有确切的办法可以止损。

一名“211”地方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就表示,该校每年约有50人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选择“放鸽子”。“考生在高招提档后,选择不报到,将会对我们的招生计划产生影响。来年或许会影响对这一省份的招生计划投放。”

所以,爽约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同届考生,甚至有可能影响下一届学弟学妹的录取情况。对此,他也只能呼吁考生理性填报志愿,珍惜录取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很被动,学生又感觉自己很无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录而不读,压力与焦虑的源头不在于能否上大学,而在于能上什么样的大学。”

如何改变高考“一锤定音”的现状,用多主体、多元化标准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时,实施“招考分离”,进一步完善招录程序,增加已录取考生弃权,排名靠后考生递补的录取制度,避免名额浪费。这些,都是我国教育改革仍需要不断深耕的领域,任重而道远。

但对于莘莘学子,在面对未来的分岔路口时,如何更准确的判断自身能力、选择前路方向、踏实走好每一步,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家长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应着眼于孩子的实际情况,思考适合孩子的人生发展轨迹,提前规划,提前布局。

正如储朝晖老师所说的——

“面对高考,考生和家长比较健康、可持续的心理,是将高考当作人生的一次过渡和工具,不要‘跪拜’在高考面前。”

人生画卷,无限可能。只要努力,皆能“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