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神药"的惊天骗局是如何毁掉一个国家,将无数家庭推进深渊的

阿片类镇痛药被广泛用于剖腹产术后的疼痛管理当中,国内剖腹产手术后使用的“镇痛棒“也含有阿片类药物。

随着医疗人性化,术后疼痛管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但是阿片类药物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另外一个极其惊悚的故事。

1952 年的一天,三位年轻人来到了纽约曼哈顿郊外的一家小型制药公司。

在当时,这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主要销售耳垢清洁剂和泻药,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三个年轻人趁机低价收购了这家公司,后来把总部迁到了康涅狄格州斯坦福。

这家公司便是此后赫赫有名普渡制药,全球闻名的医药巨头,同时也将数千万个家庭拉入了黑暗的深渊。

而最初收购普渡制药的三个年轻人正是来自赛克勒(Sackler Family)家族的三兄弟。

赛克勒家族可能不如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s),或者罗斯柴尔德家族那么具有传奇色彩。

但是在2015年公布的福布斯美国富豪家族排行榜中,赛克勒家族的财富排在了第16位。

超越了包括布什家族(Busch Family)、梅隆家族(Mellons)以及洛克菲勒家族在内的诸多传统贵族。

赛克勒家族Sackler Family

1913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东欧犹太移民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亚瑟. 赛克勒(Arthur Sackler)。

他的父母以经营杂货店为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

亚瑟的父母后来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分别是莫蒂默. 赛克勒(Mortimer Sackler)与雷蒙德. 赛克勒(Raymond Sackler)。

兄弟三人在学业方面非常争气,Arthur率先拿到了纽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后来对精神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博士毕业后在纽约的一家精神病医院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

两位弟弟也紧随他的脚步进入医学院深造。

兄弟三人在从医生涯里一共发表了超过150篇论文。如果后来不经商的话,也许他们会在学术界大放异彩。

亚瑟·赛克勒(Arthur Sackler)的父亲去世时,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但是留下了语重心长的留下了一段话: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财富,他总是可以想办法再挣回来,但如果他败坏了家族的名声,那么他就真的失去了一切。

他们的父亲那时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会一手将美国打造成了嗑药帝国。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精神病科是最赚不到钱的几个专科之一。

Arthur也深知热情不可能永远当饭吃。

1942年还在当住院医师的Arthur在一家名为William Douglas McAdams(威廉道格拉斯麦克亚当斯)的广告公司找到了一份兼职的工作。

这家公司的业务非常小众,就是为为制药公司的药品量身定做广告。

就这样周一到周五的白天Arthur在医院为病人看病,晚上以及周末出现在广告公司里。

是这份副业让亚瑟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

在威廉道格拉斯麦克亚当斯公司,Arthur发现了被沿用至今的医药行业的财富密码,那就是:决定药厂能赚多少钱的关键一环,不是患者而是医生。

身为医生的亚瑟敏锐地意识到:想要把处方药卖出去,最重要的不是笼络病人的心,而是要取得医生的认可,因为医生才是那个开处方的人。

他所写的广告文案都非常严肃正经,就像是一个医生在跟另一个医生讨论医学问题。

因为这广告并不是给大众看的,就是给医生看的。

那个年代,卖药的基本上都是站街发传单,而Arthur却开创了“医药代表”销售模式,主攻医生。

至今为止,医药代表还是医药行业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推销方式,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在的这些医药代表都得跪下来管Arthur喊声祖师爷。

Arthur惊人的营销天赋让他在广告公司里如鱼得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

1947年,Arthur甚至从年迈的公司创始人手里直接买下了公司,可谓是打工人逆袭的楷模。

随后,亚瑟仅用了十年就将William Douglas McAdams(威廉道格拉斯麦克亚当斯)打造成了美国最大的医药广告公司。

顶峰时期,在纽约闹市街区有一整栋办公楼,员工达到数百人。

让Arthur在医药广告界最名声大噪的项目,要数他在60年代,为总部在瑞士的罗氏公司的两款镇静剂,安定与利眠宁制定的营销方案了。

这两款药物的成分极其相似,都是地西泮,但是在Arthur的巧妙包装下,它们却成为了2种完全不同的药。

几乎所有常见症状:紧张、焦虑、愤怒、恐惧、呼吸不畅、晕倒,甚至月经不调,都能用安定和利眠宁中的一种来解决。

当时也有医生发文表示质疑,说还有什么病是安定和利眠宁搞不定的吗?

但这螳臂当车的声音显然是无法阻挡Arthur的营销大军的。

1960年至1971年,安定与利眠宁共为罗氏公司创造了二十亿美元的销售额。

到了1978年,仅安定一款药物在美国的销量就达到了20亿片 。

在亚瑟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宣传信息中,唯一没有被提到的就是这两款药物的成瘾性。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临床数据显示,地西泮具有较强的成瘾性,连续服用6周以上病人就会对药物产生依赖。

事实上,这两款药物上市后的几年内就出现了多起由于药物滥用导致的成瘾、甚至死亡的的案例。

多年后,Arthur的侄子Richard Sackler完全继承了他的衣钵。

由Richard Sackler亲手打造的“神药” 奥施康定(Oxycontin)打响了一场由美国蔓延至全世界的现代鸦片战争。

医药广告公司就算做的再怎么风生水起也只是乙方。

1952年,由Arthur、Mortimer 、Raymond收购的普渡制药才是赛克勒家族梦真正开始的地方。

70年代初,临终关怀开始在美国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的癌痛,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难题。

吗啡是癌痛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但亚瑟注意到,给癌症病人注射吗啡之后,一般只能帮助他们缓解病痛4~6 小时。

而且吗啡的药效类似于抛物线,来得快,去得也快。

这就导致病人的主观痛感也会像过山车一样,从痛苦到舒服再到痛苦。

最重要的是吗啡成瘾性强已经是医学界的一个公认事实。

商业嗅觉敏锐Arthur意识到,如果能开发一种止痛效果好,曲线平缓,成瘾性又不强的止痛药,那绝对好卖。

可这样的药真的存在吗?事实证明,资本能让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

经过了数年的研发,普渡制药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药片片剂包衣技术。

这项技术能让包裹在包衣内的药物较缓慢地释放到血液中,达到缓释的效果。

1980年左右,应用了这项新技术的缓释型吗啡问世,普渡制药将其命名为“美施康定”。

他们声称,美施康定能够把病人血液中的吗啡浓度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既减轻了癌症晚期病人的疼痛,又不会让他们的痛感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还延长了药效,可谓一举三得。

美施康定一经上市就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普渡制药的主打产品。

时间来到了90年代初,风头正盛的美施康定专利即将过期,普渡制药仿佛已经感觉到了等候多时的仿制药厂们早已蠢蠢欲动。

此时,Arthur已经去世,普渡制药掌门人是雷蒙德. 赛克勒的儿子理查德Richard Sackler,也就是Arthur的侄儿。

他从小便把伯父Arthur当作敬仰的偶像。Richard Sackler计划这次不但要带领普渡制药渡过专利危机,还要利用这次危机让普渡彻底腾飞。

Richard深知药厂要想做大做强,就不能只做癌症病人的生意,需要推出一款能够缓解任何疼痛的、普通人也能用的“万能”止痛药。

那么这款药的主要成分就不能是已经公认的成瘾性强的吗啡。

Richard将目光投向了,羟考酮(Oxycodone)。羟考酮和吗啡一样,都属于阿片类药物。

它诞生于 1916 年,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海洛因类似物,其实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不是什么人人都能吃正经玩意儿。

不过当时医学界对羟考酮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那就是:“药效不如吗啡,成瘾性不强”这正中了普渡制药的下怀。

普渡制药曾经做过一个针对医生群体的调研。

结果显示,大部分医生都认为羟考酮的药效比吗啡弱。

可事实上,相同剂量的羟考酮,药效是吗啡的两倍。

医生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种认知偏差,是因为当时市面上羟考酮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都很低。

Richard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将羟考酮打造成一款,人人都可用的、更适合慢性疼痛患者的止痛药。

他「老汤换新药」。它将美施康定中的缓释专利部分保留,再将硫酸化吗啡换成羟考酮。

于是,普渡制药真正的「明星产品」——口服缓释型羟考酮,奥施康定(OxyContin)诞生了。

在聊奥施康定是如何攻陷美利坚之前,我们先来说说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和成瘾原理。

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医书中记载有一种“神花”,传说它具有去除痛苦,带来幸福的能力,实际上这种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罂粟。

19世纪,吗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等物质从罂粟花中被提取出来。

20世纪,药厂们又利用罂粟化学合成了海洛因、氢可酮、羟考酮和芬太尼等物质。

无论是人工合成的,还是直接提取的,这些物质都被统称为阿片类药物。

不管是否合法,这些物质都具有极强的止痛效果和成瘾性。

临床医学将人类的疼痛分为了10个等级,0级代表完全不痛,3级以下是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级以上为重度疼痛。

比如刀伤所引发的疼痛被划分为6级,分娩的疼痛达到了8级,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10级癌痛了。

当人感到疼痛时,脑下垂体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

这是一种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能起到调节体温、心血管、平衡呼吸等作用,但最重要的功能还是镇痛。

内啡肽与体内的阿片受体结合来调节疼痛信号,所以内啡肽可以被认为是人体内自然生成的止痛药。

成人对身上的小伤小痛,大都不会太在意,正是因为内啡肽的分泌,缓解了疼痛带来的紧张,让伤口慢慢止血和愈合。

可是当疼痛达到一定等级时,仅靠人体内部分泌的内啡肽是远远不够的。

疼痛所引起的极度紧张和生理功能紊乱等症状可能会危及生命,此时就要依靠外部的止痛药了。

阿片类药物能够更强的与人体内的阿片受体结合,持续的时间也要长得多。

因此相比人体自然分泌的内啡肽,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就好得多了。

但是长期用药的话,会逐渐抑制人体内部的内啡肽的分泌,久而久之,身体只能靠这种外援物质来维持运转。

另外,当阿片类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还会刺激多巴胺的释放。

众所周知,多巴胺与快感息息相关,当人体开始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性时,要么体内阿片受体的数量会减少,要么阿片受体的灵敏度会降低。

这就意味着,想要释放与此前相同水平的多巴胺,就需要更多的药,药物成瘾就这样出现了。

除此之外,阿片类药物还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性,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

此时,机体为了弥补空缺就会分泌更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去平衡。

一旦停药,去甲肾上腺素就会在短时间内激增,出现肌肉疼痛、胃痛、发烧、呕吐、寒战、心悸、腹泻等戒断症状。

这种痛苦的戒断期可能会持续数日,甚至数周。

了解了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机制后,不难发现,普渡制药试图将奥施康定(OxyContin)打造成一款用于治疗各种慢性或长期疼痛的止痛药,是多么危险的举动了。

但即使是这样,普渡制药仍然高喊着“成瘾率不足1%”的口号,想尽各种办法,把奥施康定塞进了每一位患者手中。

那么少于1%的这个数字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