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686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上两代人的不幸,不能完全归咎于时代背景

02、这位患者母亲,她本就遭受了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

03、有意识地避开隐患,能更好地帮助女儿康复

文 | 何日辉

发布 | 晴日心理

上周,我们分享了小楠妈妈的自述文章。很多读者看完小楠一家4代人的坎坷经历后,感触良多,有网友还说小楠妈妈的人生是“地狱级的开局难度”,“上辈子造了什么孽,今生要遭这个罪”。

人世间是否有轮回,这辈子遭的苦是否来自于上辈子“造的孽”,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楠妈妈所遭受的痛苦主要是一代代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累积下来的,最后在她和她女儿身上呈现出来。

而且,如果小楠妈妈在她状态最差的时候去精神科就诊,比如她大二时,比如她刚得知女儿患病时,她极有可能会被诊断出精神心理障碍。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楠的妈妈起码是半个病人。在她女儿逐渐走向康复的过程中,她自己也逐渐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想深入谈一谈小楠的妈妈为什么会出现一些精神心理问题。以及,她现在已经明显乐观、理性起来了,可在她未来的路上,自身还有可能存在哪些隐患?

希望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帮助小楠妈妈进一步看清这背后的心理根源,变得更有智慧,更好地帮助女儿真正康复。

希望有类似情况的患者、家属也能从本文中得到一定的启发,能更理性、深入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康复。

01、上两代人的不幸,不能完全归咎于时代背景

小楠一家4代人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幸与痛苦。

小楠妈妈的爷爷奶奶是“地主阶级”出身,本来家境良好,但遇到了文革时期,整个家庭遭遇极大的变故,死了3个孩子,最小的孩子还得了“精神分裂症”。

可能不少人会把这些的不幸归咎于那个时代,甚至抱怨国内的社会制度有问题。这当然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但其实,每一代人的成长时代背景都有一些负面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

可是,我们能够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尽量减轻时代背景落在我们身上的负面影响。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遭受重大变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一直陷入痛苦中。

小楠的爷爷可能相对更理性,结束下放后,为了养家,他做起了画遗像的生意,对待孙辈也比较和蔼。但很不幸地,小楠妈妈的奶奶则一直未能走出痛苦,长期有抑郁情绪。

所以,小楠妈妈的小叔,也是就是她奶奶的小儿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不一定是科学、准确的诊断,很有可能是误诊。

在那个时代,国内的精神科水平还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大夫只要发现病人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就诊断精神分裂症。但事实上,现时的精神科临床中已经发现,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病情严重时,也有可能出现幻觉妄想。

所以,小楠妈妈的小叔很有可能是从小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从而出现了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文革时期的一些负性事件,比如他父母当时的家庭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等等。

尤其是他的母亲,在文革中痛失了3个孩子后,自身的精神心理状态已经非常糟糕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她跟小儿子相处时很容易情绪不稳定,对小儿子造成很多叠加性心理伤害。

如果小楠妈妈的小叔在成长时期还遭受过一些重大心理创伤事件的话,他罹患的还有可能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从这角度来看,小楠妈妈说“奶奶拒绝带她”,这很可能是一件好事。如果奶奶带她,很可能也会对她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不排除导致她步小叔的“后尘”,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

而小楠妈妈的外婆也是不幸的,她曾被下放,虽然后来回到了城里,但下放期间她受过的苦、挨过的饿,对他们一家人都留下负面影响,尤其是小楠妈妈的妈妈和姨娘。

小楠妈妈的妈妈和姨娘之所以会特别焦虑,除了因为下放时经常挨饿,其实也因为小楠妈妈的外婆本身就非常焦虑、操心。她很可能在生活中,总在无意间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们也出现了易焦虑、敏感的性格。

而且,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最大的孩子容易被寄予厚望,最小的孩子最备受宠爱,而中间的孩子则容易被父母忽视。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在小楠妈妈的爸爸、妈妈的原生家庭中就是如此。他们作为排行中间的孩子,从小就被忽视,未能得到足够的疼爱与关怀,内心孤独,遇到问题都只能靠自己,父母没有给他们提供关注和协助,他们更加容易焦虑、敏感。

第二代人,即小楠妈妈的爸爸、妈妈,他们与上一代人一样,过得并不幸福!

而当小楠妈妈的爸爸、妈妈组建家庭后,他们经常吵架、打架,家里鸡飞狗跳,气氛压抑。他们并未意识到两人的三观是不一致的,而这背后更深层面的原因是各自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们缺乏磨合彼此三观的意识,又非要水火不容地相处在一起。小楠妈妈的妈妈多次对小楠妈妈说,“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这是很多父母在不幸婚姻中的不理性执念——出于“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维系着一段早已破裂的婚姻。

他们的孩子看似有一个完整的家,但其实长期生活在压抑、争吵的家庭环境下,甚至不时被父母拿来出气,这反而容易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我们接诊的大量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他们小时候目睹父母吵架、争执而形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正是他们患病的心理根源之一。

后来,小楠妈妈的爸爸下岗了,小楠妈妈的妈妈更加焦虑,夫妻感情达到了冰点。小楠妈妈的妈妈像祥林嫂一样,总是在家骂丈夫、骂孩子,家里充斥着她的抱怨声、指责声,没了一丝温情。

在小楠妈妈高考前一个月,她的爸爸生病住院了,夫妻俩还是剧烈争吵。小楠妈妈的爸爸精神和情绪崩溃,自杀了。这对小楠妈妈及其母亲都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这个家庭再度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丈夫去世后,小楠妈妈的妈妈一个人支撑着家庭,供女儿上学,这确实不易,但她仍然没有能力自我觉察、自我反省,摆脱不了自己的负性情绪和扭曲认知,继续对女儿造成心理伤害,甚至也在无意中伤害了外孙女。

小楠妈妈认为她的妈妈有“妄想”,比如经常对外孙女说,“你爸跟你妈不要你了”。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楠外婆并不一定是妄想的问题。

精神医学中的妄想,是指患者出现了与现实严重不符、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信念。比如被害妄想患者认为陌生人看一眼自己,就是想加害自己。比如钟情妄想患者认为异性跟自己说话,就是喜欢自己。

但小楠的外婆似乎没有明显的这种症状。她只是特别自以为是、固执、强势,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女儿和外孙女就该听自己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多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和变化了。而她总对小楠说“你爸妈不要你了”,有可能她是对小楠父母常年的严重偏见,很容易从负面解读女儿和女婿的一些教育方式。她甚至有可能认为说这句话是对外孙女的一种保护和激励,是为了让外孙女更加努力学习,尽快独立。
所以,小楠的外婆未必有真正的妄想,但很可能有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而小楠妈妈也要自我反省,外婆经常跟女儿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虽然外婆这样说是有问题的,可是否也有她和丈夫的一些教育不当和责任?

02、这位患者母亲,她本就遭受了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

到了第三代人,也就是小楠妈妈的时候,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十分凸显,小楠妈妈一度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

小楠妈妈从小目睹父母争吵,父亲总对她忽视,母亲总对她指责,她很容易缺乏自我价值认同感,甚至可能曾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而且,她父亲从未懂得给予女儿高质量的陪伴,父女间亲子关系淡漠,这有可能是小楠妈妈后续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跟男友结婚的主要原因。不排除她当时有一定的“恋爱脑”问题,为以后的婚姻埋下隐患。

除此之外,小楠妈妈还受到了一些来自于人际关系、社会等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她提到小学时,邻居家的孩子被后妈和爸爸虐待打死了。年幼的她难免会感到惊讶、恐惧,甚至可能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会不会也虐待自己,心里更加缺乏安全感。

后来,她隔壁邻居的奶奶自杀了,跟她的爸爸一样。不知道她当时的心里除了压抑,会不会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认为面对人生的痛苦和不幸时,自杀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而且,她曾经最好的朋友因为爷爷去世,不得不回老家,两人断开了联系。小楠妈妈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和关怀,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她自然会将情感需求转移到同龄人身上,特别重视友情。好朋友的离开,也对她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随着来自家庭的、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来越多,小楠妈妈到了初中时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内心孤僻、不爱交朋友,还有学习障碍。

她那时沉迷看小说,说根本停不下来。其实这类似于成瘾状态。对她来说,看小说是一种释放负性情绪的方式,是一种逃离现实痛苦的方式。可是她的妈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还经常为此打骂她,甚至是撕书,对她造成了更多的心理创伤。

她妈妈的这种方式是一个错误示范。为人父母者发现孩子沉迷于某一种行为时,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而要用科学的方法逐步引导,甚至还有可能坏事变好事,培养出孩子的自律性。

上了高中后,小楠妈妈的状态也一直在波动。一开始,小楠妈妈在学校认识了一个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再加上老师比较和蔼,妈妈的管教不再那么严格,她的状态逐渐好起来。

但高二,随着跟好朋友分开,她的状态又变差了,还出现了偏头痛。这很有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如果这时候她去精神科就诊,很可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后来她读高三时,父亲自杀去世,带来巨大的心理打击,导致她高考失利,只上了专科学校。

上大学后,小楠妈妈也有过一段低谷期,幸好谈了男友后,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支撑,再加上努力自我调整,状态又逐渐好转。

只不过,这段恋爱关系得不到她妈妈的支持。虽然她和男友最后还是依然结了婚,但因为她的妈妈不认可自己的女婿,这很容易加剧家庭冲突。而且,小楠妈妈也一度不懂得有智慧地经营婚姻,当初因为爱情而走到一起的两人,婚后的感情并不如意。

女儿出生后,小楠妈妈和自己的妈妈再次住在了一起,不但激活了她过去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还不断形成新的心理伤害。她女儿初一时偷偷自残,后来又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对小楠妈妈来说,这都是一记又一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女儿患病后,小楠妈妈有过一段时间非常痛苦,严重失眠、焦虑,自卑、自我怀疑。如果说她中学或大学期间可以被诊断为抑郁症的话,那这一次相当于“复发”。

而且,女儿患病只是一个导火索,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她从小到大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自我否定。如果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她其实符合我们提出的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那时候她还存在归因模式的问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妈妈、丈夫,归咎于原生家庭,是完全地外归因,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异常。

可幸好,小楠妈妈的性格中也有非常可贵的特质——遇到难题时不轻易被打倒,反而十分渴望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解决办法,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生家庭的正面影响。

所以,她通过看我们的视频、阅读大量的书籍,逐渐具备了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意识到自己需要作出的改变、需要承担的责任,其偏执型人格异常得到明显逆转。她还通过运动、有益的社交,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小楠患病固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正是这场“灾难”,小楠妈妈才彻底被打醒,有意识地发现、面对、改变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变得更理性、有智慧,让自己小家庭的气氛更加融洽,让女儿有了更加坚强的后盾。这就是她说的“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03、有意识地避开隐患,能更好地帮助女儿康复

如今,小楠妈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带领女儿一起逐步走向康复,这确实值得高兴。但希望她对一些问题提高觉察,尽量避开一些隐患。

第一,小楠妈妈很有可能受到一些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比如她会用“自我攻击”来描述自己曾经全盘自我否定的状态,这明显是精神分析流派的术语。

有的抑郁症患者错误地认为,“我之所以会患病,就是因为我自己一直在攻击自己”,这反而有可能加重自我否定,使病情更严重。

但事实上,患者得病不是因为“自我攻击”,而是因为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心理创伤被大量激活,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所以出现了灾难化思维,不断自我否定。

从目前来看,小楠妈妈虽然从精神分析流派中得到一些启发,但希望她也要对此有所觉察,精神分析流派的一些理论其实是缺乏科学性的。如果受到误导,情绪问题反而有可能更严重。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技术也比较低效,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患者来说。所以,如果小楠妈妈后续帮女儿寻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最好避开精神分析。

第二,目前,小楠妈妈变得更理性、有智慧,家庭氛围也逐渐变得良好,除了女儿还处于休学阶段之外,生活中事情看起来都比较顺利,没有太大的负性刺激。

可是,小楠后续毕竟还要面临复学,当她回到学校时,是否能很好地应对?会不会再次难以适应,不得不继续休学?

虽然我们不希望这件事发生,但它仍有一定的发生可能性。我们临床中就接诊过不少青少年,休学期间状态明显转好,一家人都很开心,但复学时又情绪波动,复学失败,父母和孩子都备受打击。

所以,小楠妈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虽然她现在并不会为女儿的学习而过分焦虑,也计划了帮女儿找补习老师,补上初一的课程,这些做法都是对的,但她也要预想到,女儿第二次复学时,有可能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

当这些困难出现时,甚至真的再次复学失败的话,她和女儿该如何面对?

如果她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当女儿病情波动,复学失败时,她有可能再次被激活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再次陷入抑郁发作,出现灾难化思维。

第三,她和她母亲的相处仍然有一定的问题,这一点她自己也意识到了。

小楠妈妈当初毅然“切断”了自己跟妈妈的母女关系,虽然在客观上是减少了母亲对她的负性刺激,但当时她过分地把责任归咎于母亲,其实对母女关系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甚至对她自己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

她当时的做法可能过于突兀、突然,没有顾及母亲的情绪,在未与母亲协调好的前提下,就单方面地、果断地与母亲分开。

对于小楠外婆来说,这种方式肯定是难以接受的。他们的亲戚也往往对此难以接受,更加容易指责小楠妈妈是“白眼狼”。如果小楠妈妈当时可以采取更加柔和的方式与母亲暂时隔离开,这样她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可能会更小。

她是独生女,妈妈又孤身一人,她们现在分开是暂时的。等到她妈妈年老需要照顾时,她们肯定会更加频繁地相处。

为了日后减少摩擦和互相造成心理创伤,小楠妈妈最好能更加深入地自我反省,更有智慧地处理好她和母亲的关系。

希望她能够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是带着负性情绪去“切断”,也不是无可奈何地“被动接受”,而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并“积极接受”,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消除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活出真正的自我!

至于小楠如何更好、更快地走向康复,特别是怎么消除学习障碍,尽量在下一次返校时复学成功?我们还会继续撰写文章进行分析,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