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的张女士把一拍卖公司与法人王某告上法庭,称翡翠手镯是假货,要求退一赔三!究竟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2017年说起,当时的张女士加入某拍卖公司创建的微信拍卖群,在群里,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会发布一些藏品,供群友竞拍,出价高者得之。其中有一款红色玉镯,被群友竞拍到368万的高价,张女士很是羡慕,就在张女士羡慕之际,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联系张女士称30万就能买下,于是张女士欣然出手,但后来她发现这款手镯就是假货,于是将该拍卖公司及法人王某告上法庭。不过针对此案,当天法院并未作出宣判。

图片来源于云上深夜快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云上深夜快递

据原告张女士反馈:这款玉镯本是一个大藏家的,而且还说这个藏家得了一种血液上的病,藏家急于出手,把这个镯子说要卖掉,其实就是一个处理的手镯,处理的填充染色。在拿到手镯之后,张女士发现手镯鉴定书上的二维码是失效的,证书鉴定机构压根查询不到,因此张女士认为该销售行为存在欺诈,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对此有不少网友表示“这不是妥妥的交智商税吗”、“想捡大便宜反被坑”,还有网友表示“光赔偿并不够,必须要追究法人的法律责任”、“严厉打击搞假货的不法分子”等。

造假手段层出不穷

如今,翡翠的价值不断攀升,尤其是源自缅甸的翡翠。然而,多年来的大规模开采导致矿区资源几近耗尽,使得翡翠供应更加紧缺,尤其是真正的原翡翠几乎难以觅得。为了谋取私利,一些不法分子推出了各种形式的劣质仿制品,而即便是对玉器情有独钟的行家,亦有可能在江湖上多年的老手们在不经意间上当受骗。为了警醒广大消费者,经验丰富的专家总结了各种翡翠伪造手法,其中包括了制作翡翠的仿制品经历的烘烤、爆炸、切割、挖掘、埋藏和加热等工艺,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制假者的技艺与心思。

为了转化新场口的原石为老场口的货物,一些不良商家采取了掩盖手法。如果新场口的原石无法吸引买家的兴趣,他们会通过长时间加热来使皮壳变得油腻、老化,然后高价出售。而更有耐心的欺诈者则将劣质的翡翠原石埋在土中,将其与人造皮壳深深掩埋。经过数年的挖掘,他们经过化学制作,使得人造皮具看起来老旧,仿佛是自然风化而来,对事情不太了解的人很容易上当。

图片来源于骗局公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骗局公开课

还有一些心急的欺诈者会直接用涂鸦和石膏掩盖原石上的裂缝、破损等瑕疵,鱼目混珠,让买家的眼睛无法识别。要洞悉这个伎俩,需要有良好的视力和仔细的观察。

还有更多的方法来伪造颜色。最常见的方法是人工染色和烘烤,可以在原石的任何表面进行。通过在原石表面涂抹化学物质,然后高温加热一段时间,这些化学物质就会附着在皮肤表面。如果只凭肉眼观察,这个赝品的颜色看起来非常真实。

部分不良商家在原石上开一个小洞,发现赌博无望之后,很难进行下去。他们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在开口处粘贴一块颜色和质感都非常逼真的石头,使之成为一块出色的原石。懂行的买家可以通过敲击切口表面来听声音,以辨别真伪。

更重要的是,赝品是藏在原石内部的。主要的目标是那些水质更好、无色的原石。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原石材料中选择一个位置钻一个不规则的小孔,然后倒入绿色液体。最后用透明纸或塑料封住,再通过特殊方法封堵钻孔。这种视觉效果非常出色,在直播间卖的特别火,抓住消费者赌一赌的心里,获取暴利。

直播间翡翠交易仍问题频发

在新兴的直播间“赌石”中,近年来随着网络带货飞速发展,有许多爱好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领域。然而,与线下相比,网上“赌石”存在更大的风险,许多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后发现获得的商品与预期不符甚至承受了巨额损失。

实际上,在2020年早些时候,这类案件就引起了警方的关注。安徽宣城的曹女士在一个赌石网络直播间里花费了超过三十万元。2020年5月12日,诈骗团伙被捕,共抓获36名犯罪嫌疑人,冻结和扣押的涉案资金超过一千万元,涉案手机70余部,以及大量银行卡、电脑等作案工具。

同样的事情在2022年12月15日也发生在上海,陈女士和赵女士在电商平台遭遇了类似的骗局,被骗金额高达五六十万元。网络“赌石”被骗事件频发,业内人士指出,直播间里使用了“美颜滤镜”和特殊灯光效果,而绿色颜料很容易被伪造,到底是“切涨”还是“切垮”,全凭主播的一句话。

许多消费者表示,在要求退款时,卖家往往以“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提供“7天无理由退货”,使得消费者追回款项变得更加困难。尽管原石买卖顺应了电商带货的潮流,但根据目前市场形势来看,规范线上原石交易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如果在网络直播间购买翡翠原石时发现被骗,如何解决?

1.保留与相关人员的聊天记录。

2.保留购买记录和转账记录。

3.保留相关链接、直播信息以及业务人员的联系方式等。

发现自己被骗后,应该尽快行动,第一时间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如果能够提供完整的证据,是有可能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