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鸡唱晓,金鸡报晓,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鸡的鲜活形象带给我们无尽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古人的笔下,领略鸡的魅力与智慧。

01

《鸡》

唐•崔道融

买得晨鸡共鸡语,

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雨夜,

欲近晓天啼一声。

诗人对早上买回来的公鸡说:你平时不要随意鸣叫。只需要在黑云遮月、风雨交加的夜晚,尽力发出嘹亮的鸣叫;将近黎明时分,努力再啼叫一次。

崔道融出生于晚唐中后期,此时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他入朝为官右补阙,不久后为避战乱入闽。

诗人隐居的深山之中,环境险恶,多瘴气毒虫猛兽。鸡在这种情况下是砧板上的鱼肉,生存环境相当艰难和孤独。

“晨鸡”也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艰难。

“雄鸡一唱天下白”随着一声公鸡打啼,天空露出渐白,驱散了黑夜,什么鬼魅魍魉都遁去。

黑夜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期待:期待曙光的来到,期待社会的清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初读这首诗,一只神气活现的大公鸡昂首挺胸信步而行。

诗人从局部“红冠”到全部“满身雪白”的描写,用白色和红色强烈的色彩对比,为读者勾画了一只高洁优美的雄鸡。

最后两句是大公鸡的美德和权威,平时低调内敛,不轻易啼叫。它一打鸣就是拂晓将至,一呼百应的时候,千户万户把门开。

这首诗暗寓了一个做人道理:真正的英雄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挺身而出。平日里他们默默积蓄力量。

这首《画鸡》更像是唐寅悲情一生的自画像,他16岁名震江南,20岁家人接连离去只剩他和弟弟相依为命。在好友祝允明鼓励下,他重新振作开始学习。

29岁那年,唐寅获得“解元”,还没来得及高兴,却被牵连进舞弊案,终身不能科考。他以卖画为生,晚年靠朋友接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咏鸡》

宋• 缪监

数载书窗伴读鸣,

群中刚雉羽毛新。

今朝命试牛刀手,

望断函关夜度人

在书房的窗户外有一群鸡每天伴我读书。鸡群众有一只刚雉(鸡中的雄者)羽毛光鲜亮丽,十分美丽。

今天,我奉命拿着锋利的牛刀,来验证鸡的战斗力和决心。

鸡守望着函谷关,夜晚也不放松警惕,时刻准备着抵御外敌入侵。

动物的生存本能,时刻保持警惕。即使是在觅食,鸡这会不停抬头四处张望,确保安全。

夜晚,它虽睡觉了,但耳朵仍在听外界的声音。一有动静就准备行动。

缪监生平不详,今江苏人,轨迹大概是靖康之难时期。

整首诗是对鸡勇敢、警惕的赞美。但结合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诗人时刻准备迎接战斗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鸡这一形象早已超越了生物的界限,成为勤劳、守时、警觉和生命力的象征。

那份真实、纯粹是、坚韧合毅力是由内而发,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美。

这便是古人笔下,那生动而鲜活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