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唐肃宗李亨开始,皇帝都是信任宦官远远超过边将,因为从李隆基开始实行的节度使制度,彻底打破了原来府兵制内重外轻的局面,让形势彻底反了过了,只要有一点野心的将领一旦跑出去担任地方节度使等军政要职,都想着割据一方,即使是名义上服从唐朝调遣,但实际上已经不太受中央控制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边将和皇帝互相之间不信任的恶性循环,皇帝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来对其制衡,而军权落到宦官手里之后,又反过来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李隆基,唐朝在他治下达到了极盛,后来他又亲手毁掉了这一切,实在是个败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子仪是中唐到晚唐的擎天柱,他的综合实力很强,简直就是大智慧,也很有勇气和胆魄。可单骑直出退吐蕃,稳定多次叛乱,到处救援,他和李光弼是唐朝的两个柱子,支撑着唐朝在历史上延续了几十年的余晖,镇国神将,震慑藩镇,这种将战乱之中不可能杀的,简直就是万金油,大军旗,和移动的宣传机。当时唐朝皇帝基本上跟春秋战国的周天子没区别,郭子仪是国之脊梁,而且非常会做人摆低姿态,皇帝把人家杀了谁还给你平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子仪拥有当时军人政治的基本盘势力在支持,郭子仪也是这类政治势力抬头后和朝廷轮番博弈的产物,最经典的就是醉打金枝之后郭子仪祖坟被挖了,郭子仪竟然大事化了了,这就是当时军人政治(藩镇割据)和朝堂博弈的经典桥段。郭子仪能善终,和他个人性格是离不开的,李光弼愤懑而死,仆固怀恩造反(全家几十口人为李唐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玄宗后的李唐皇帝混账事干了不少,上面一个被逼死,一个被逼造反。实际上就是郭子仪看开了,权力是毒药,谁碰谁死。看不开要么李光弼,要么仆固怀恩,要么朱温,郭子仪死后朔方军也叛变了,一支始终忠于大唐的功勋部队也受不了了,此时唐就走向末路了。

郭子仪本来忠心能打会做人,朝廷外环境危机四伏,皇帝哪敢杀郭子仪,他好皇帝好。也就是说这是双方互相依附才能都好,而不是只有一方依附。郭子仪活着的确很有用,就像是李唐的一张底牌,打出来就能逆转局势,这也和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是离不开的,功劳大却又识时务,皇帝没有动他的理由,而且后面没兵权几乎没什么威胁了,所以不需要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大唐的军事指挥和打仗能力,李光弼只能说是不低于郭子仪,李光弼真的是史思明的克星了。郭李再造李唐社稷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而且李光弼的一大优点,就是军纪严明,算是唐官军的一股清流。郭子仪在这方面对武人行不法之事,总是睁一只眼闭一眨眼,也造成了朔方军一部分将领娇纵之心渐重,也是导致后期李光弼接任朔方军节度使后,双方矛盾冲突,导致唐军几次败仗的主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来说,不管郭子仪会不会做人,李唐都会忌惮郭子仪的,毕竟实力影响摆在那里,怀璧其罪也是罪。但郭子仪活在一个对他而言还不错的时代,一直有用武之地,李唐就算忌惮他,但更忌惮其他势力。一直有共同的敌人与利益,才是维持君臣关系的关键。可惜郭子仪的功勋部队朔方军,在奉天之难中先勤王后反叛,节度使李怀光被杀后,朔方军再也没有受到朝廷信任,朔方节度使也由唐代首屈一指的大镇沦为普通藩镇,功勋卓著的朔方军也几乎消失在唐朝后一百年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