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我们回来了!”这是《华盛顿邮报》记者莉兹·斯莱采访塞舌尔大学孔子学院时说的一句话。当时,她在塞通社主编的陪同下来到孔子学院,进来后她很直接地对笔者说:“我这次采访是要了解中国人在塞舌尔所做的一切,包括孔子学院。”

随着印度洋地缘政治形势升温,塞舌尔、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等较小但具有地缘战略地位的岛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今年6月,美国驻塞舌尔大使馆在时隔27年后重新开放。美联社报道说:“塞舌尔大使馆是(美国)对抗中国在印太地区日益增长影响力的一部分。美国已经在马尔代夫设立大使馆,并已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开设或宣布计划开设大使馆,包括在所罗门群岛、汤加和基里巴斯。”

1976年5月,美国在塞舌尔开设领事馆。1976年6月,塞舌尔独立后两国建交,领事馆升级为大使馆。冷战结束后,为了节约成本,华盛顿在1996年关闭了驻塞舌尔大使馆,塞舌尔事务由美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处理。驻塞舌尔大使馆关闭后,位于拉米泽尔的美国空军追踪站也于1997年解散,而那里现在已经是孔子学院一个重要的中文学习教学点——塞舌尔旅游学院。

美国大使馆当年与塞舌尔民众有过一些交往,正如莉兹在《华盛顿邮报》撰写的文章一开始便提到的:“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美国空军在这个岛上建了监视苏联卫星的跟踪站,美国的军人和技术人员会在这里举办烧烤和酒吧,邀请塞舌尔人参加,并给当地的孩子们分发饼干和牛奶,教他们打篮球。”如今,这些瞬间已经成为历史,当美国人认为塞舌尔失去作用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撤离,而且一走就是27年。而同样在塞舌尔独立后就与之建交的中国,一如既往地在塞舌尔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47年来,两国关系成为中非友好的佳话。

在与莉兹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她对中国人在塞舌尔的影响力已经做了大量功课,知道中塞合作、中塞交流的深厚基础,知道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学在塞舌尔有了很大的发展,她现在要逐一实地走访。莉兹也坦言,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突然的撤离,给塞舌尔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现在要看看美国人不在塞舌尔的27年中,中国人到底做了什么?

虽然这位《华盛顿邮报》记者说要了解“Everything”,但是由于中国和塞舌尔的合作项目太多,无论是实体存在的学校、民生建筑及大楼,还是源源不断的民间交流的方方面面,都透露一个信息:中非友好、中塞友谊是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中国人是塞舌尔人的好朋友。正如莉兹在《华盛顿邮报》文章中发出的感慨:“美国退出塞舌尔27年来,中国为低收入家庭修建了学校、医院、住房和公共设施,赢得了因美国退出而感到被抛弃的塞舌尔人的感情。”

然而,从西方记者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做的这一切都是“小事”,也就是莉兹提到的“the little things”。对于塞舌尔来说,中国既不是游客的最大输入国(旅游业是塞舌尔第一产业),也不是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国(塞舌尔严重依赖进口),可正是中国人做的这些“小事”,是美国人在世界上无法做到的。中国人踏踏实实在塞舌尔建起了民房、医院、学校、会议中心、电视广播大楼等,中国邀请了数百名塞舌尔人来中国访问并提供了奖学金,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塞舌尔的小学、中学、大学、职业学院教授汉语课程,等等。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这些处处存在的“小事”令美国人感到不安与难堪。记得这位记者在离开塞舌尔大学孔子学院的时候,对孔院标识的一句话印象颇深,在得到许可之后,她在门口拍下了这句话:孔子学院欢迎你Learning Chinese , making more friends.(学习汉语,多交朋友。)

印度洋是辽阔的,洒落在中间的各个岛屿是美丽的,外部世界投入的目光不同,使这些岛国的风云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坚持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始终如一,无论美国人来与不来,我们都一如既往地续写中塞友好故事。(作者分别是塞舌尔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大连大学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大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大连大学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