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里,保存着一块颁发自上世纪50年代的“光荣之家”木质牌匾,见证着宁化子弟兵踊跃参军参战、保家卫国的那段红色历史。经过岁月的冲刷,牌匾色泽已褪,字迹也有些许模糊,但背后的故事依稀可寻访。

“去年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这块传家宝‘光荣之家’的牌匾捐赠给宁化县革命纪念馆,让这段故事为更多人所知,革命精神更好的传承下去。”刘茂云感慨地说。

刘茂云是当年参与湘江战役的红军后代,今年77岁,淮土镇淮阳村人,城郊镇退休干部。

兄弟五人 三人参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1月,“刘氏红军进宗祠”系列活动在宁化淮土镇淮阳村刘氏宗祠举行,165位刘氏在册英烈得以魂归故里。

“我父辈的三个亲人就在其中,他们都牺牲在湘江战役,什么都没留下,我早就盼望他们能魂归故里,终于得偿所愿……”谈到当年的情形,刘茂云仍然声音颤抖,十分激动。

刘茂云的父亲叫刘万湖,家中有四个兄长。老大自幼夭折,老二刘万甲在1929年就加入了红军,家人只知道,他随队去往了江西。

1931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宁化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战略大后方,为中央政府和红军提供大量的兵源和后勤保障支持。

当年宁化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6万人,平均不到10人就有1人参军。

在老二刘万甲参加红军后,家里经常受到国民党官兵和当地恶霸地痞的欺凌,更加坚定了老三刘万朗加入红军的决心。

一番思想工作后,刘万朗告别了新婚三个月的妻子廖普秀和父母,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不久,老四刘万勤也参加了红军。从此三兄弟音讯全无。

“平日里奶奶常常独自站在送儿参军的花桥上,哭着喊着3个孩子的名字,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家。逢年过节,家里都会多摆三副碗筷,嘴里念叨着‘甲儿、朗儿、勤儿,回家吃饭了’。”盼儿归家的奶奶,是刘茂云最深刻的童年记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解放后,当地政府将三本烈士证和一块“光荣之家”的木牌送到刘母手中,那时她才知道三个儿子都在湘江战役中光荣牺牲……

1948年,年仅3岁的刘茂云按乡俗过继给没有子嗣的三伯刘万朗,成了烈士之后。

艰苦奋斗 传承红色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砍柴、干农活、做短工……这是刘茂云的儿时记忆。

1962年,16岁的刘茂云被安排在淮土公社当通讯员。次年,他调到禾口税务所成为了一名助征员。

“在禾口的这些年,谷文昌总指挥的肯定是我前行的动力。”刘茂云谈起禾口公社兴建隆陂水库的经历,那些场景如今仍历历在目。

1971年,正值禾口公社兴建隆陂水库,刘茂云被安排到杨边村包队,带领杨边村社员建设水库。在水库大坝合拢时,三台水轮泵被杂草和泥石阻塞,排水停滞,施工受阻。

当时正值初春,严寒还没褪去,正在社员们面面相觑时,刘茂云和两名社员毫不犹豫地脱去衣服,纵身跳入深水中,清除杂草和泥石。二十分钟后,水轮泵正常工作,大坝顺利合拢。

刘茂云冲锋在前的身影,时任隆陂水库总指挥的谷文昌看在眼里,赞扬他为社员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

转眼十二年过去,刘茂云因工作调动来到湖村税务所,在店上村包队。他带领店上村一队三十多名社员开垦荒地、挖渠引水,扩种了三十多亩的双季稻,还从县农械厂请来了技术人员建水轮抽水站,确保农田灌溉。

在大伙儿的辛勤付出下,次年店上村一队全年粮食增收九万多斤,改变了生产落后的面貌。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79年,刘茂云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

后来,刘茂云还在方田乡税务所、宁化县钨矿、宁化县化肥厂、城郊乡政府工作过……日子一天天流逝,他接续了父辈们的光荣传统,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1989年,刘茂云挂职宁化县钨矿党支部书记期间,宁化县钨矿荣获“省级先进企业”等荣誉。2002年,刘茂云个人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先进工作者荣誉。

红色家风代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茂云和妻子育有两儿一女,全家一直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在儿女们记忆中,父亲严格但不古板,常常用先辈的革命经历,引导和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都勤奋好学,大儿子刘振勋原在石狮市公安局工作,立过三等功,1996年因公殉职。小儿子刘鸿旺在宁化县法院,女儿刘雪冬在三明市公安局工作。

家风是人们心灵的归宿。父亲以身作则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给刘鸿旺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踏实做人、认真干事。父亲的工作岗位变动很多,但他总是努力从外行变成内行。他的言传身教,一直是我成长的航标。”刘鸿旺说。

“爷爷从小就教育我,我们是红军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今年24岁的孙子刘烨阳在刘茂云的影响下,干一行爱一行,积极投身乒乓球事业,2020年在宁化开办了一家乒乓球俱乐部,曾荣获市级优秀指导员和优秀教练称号。去年,他如愿考入大学成为了一名研究生。

退休后,刘茂云迷上了红色故事宣讲。社区里、公园里常常活跃着他的身影。一张四方桌、几张椅子,搭建起露天讲堂,刘茂云从父辈们的革命经历,讲到自己工作后经历的社会变迁和对党的感情。

“现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这是一代又一代努力拼搏的成果。作为红军后代,要传承红色基因,将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红军精神代代相传。”刘茂云说。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