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最新病例看着很揪心,可能也是在影射现实,每一天医院都有可能遇到这种患者。

这位患者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穷,拖家带口的,他又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辛苦,体会着底层的所有辛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脾气不好,一来是因为生活的奔波劳累,二来,也可能从小就是这样的性格,没有读什么书,家里穷就得过早地赚钱养家,投胎确实是个技术活。

前面在心内科看门诊,把筱风主任给打了,狠狠扇了对方一个耳光。

这里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穷人看病,内心敏感脆弱,有的可能脾气还很暴躁,根本无法理性沟通,但是看病就是要理性沟通的,甚至各种检查也是按规则去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他看了心电图没问题,但还要做一个彩超,这就贵了,医院很多检查就是这么一层一层递进做检查,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就觉得这些多重检查就是烧钱,就是无意义。

可从医疗角度来看,有的病情就要这么抽丝剥茧地去做检查。

而这位病人又觉得,你医生是万能的,不能指望各种检查报告。

这就是现实,病人的认知水平不同,和他们沟通,医生除了拿出专业的艺术,还要拿出地球最高级的情商管理能力,否则,真的没办法面对千人千面。

这位病人和剧情最开始那个心脏病猝死的老人一样,首先,对生命没有敬畏感,只凭自己感觉去预判自己病情,觉得自己当下能吃能睡,就是健康的,其次呢,觉得医院就是坑蒙拐骗,恨不得做各种检查,各种烧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人与医院之间本身就有无形的壁垒,如果双方都没有办法站在一个理性平台沟通,那这个壁垒就变成了大裂谷,无法逾越。

后面这位病人打了人,不依不饶的,去其他医院看了,又回来,毕竟只有这里的手术水平是最好的。

换成了林逸去对接心外科,又因为做检查发生了争执,前面做过的检查,现在又要重新做一遍,病人实在是穷呀,没办法,拉着准备读高中的女儿去医生哪里卖惨,到也真的是卖惨,就把重复类检查去掉了。

这类重复类检查呢,根据病人的病情严重性,还是有必要做的,他的心脏疾病已经刻不容缓,每一周的数据指标可能都在波动。

不晓得这是不是后面手术病情恶化的一个源头,目前剧情还没有播到后面,心外科手术是成功了,但病人脑部大面积出血,最后撒手人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和病人家属询问过往病史的时候,病人老婆估计有所保留,说了一句“还有”,又没有说了,估计这是剧情的伏笔。

又或者和前面没有做各类重复检查有关,如果脑部大面积出血,每一周报告应该会有数据波动,就看后面剧情的推进了。

好了,医闹继续升级,前面是病人打筱风主任耳光,现在是病人老婆发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也能理解病人家属的情绪,只是这一家子确实文化不高,没办法理性沟通。

1,她前面给了林逸一个1000元红包,这家医院对待红包的态度都是之后马上打到病人账户上。林逸呢,想着给病人家属安慰之心,让护士长等人手术结束后再打款。最后,病人家属就死咬林逸收了红包,打了包票手术会成功。

2,病人死了,家属的崩溃是能理解的,但火上浇油、无中生有就真的不可取。被迫害妄想症就开始作祟了,各种造谣医生医院,然后乌合之众效应泛滥,周围的吃瓜群众也是不去理性思考的。这些都是在影射社会的无奈,明明都是人类,但却没有人类最本能的理性思考。

目前医院是想知道病人死亡的真想,只能尸体解剖,但病人家属这情绪,是没办法接受的。

其他流程,公事公办地查下来,确实与医生无关,但家属不听。

这就是有的医闹现状,真相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想象。

穷人很多,无知的人也很多,这些人生病了都要看医院,可能他们中间也有能理性思考、理性沟通的,但剧情这种消极案例的也不会少。

到底谁是弱势群体,病人还是医生?在非理性沟通面前,谁都可能是弱势群体。

希望这部《问心》播出辐射面能更广一点,还是要力所能及做点科普工作:敬畏生命,科学对待看病就医,医生医院不是神仙,大家公事公办科学治病就好,其他的真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了。

能做到这一点,也很难了,所以我们普通人就还是好好照顾身体,不要乱发脾气,不去医院就保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