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园“表白墙”不能成为滋生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的隐秘角落。

全文1196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 / 江城(媒体人)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园“表白墙”是以校友交流互助为初衷,为校内同学牵线搭桥的平台,深受学生们欢迎。图/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学生会新媒体账号

“使用‘表白墙’的校内同学应当自律,无论是现实空间还是在‘表白墙’等网络上的自媒体平台,互相尊重都是同学间交往的重要原则。要对自己的言论考虑后果,不可利用‘表白墙’的匿名性特点,将其作为肆意发泄的平台。”

10月17日,河南工学院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则校党委宣传部的声明,引发了热议。据其说法,一些借用学校名号但未获授权的自媒体账号,运营了“表白墙”之类的平台,却成为了广告营销、失实信息甚至网络暴力的温床。

所谓“表白墙”,起初是以大学校友交流互助为初衷,为校内同学牵线搭桥的平台,由于匿名特征,颇受欢迎。学生可以避免羞涩与尴尬,向着意中人表达心意;那些生活里不好启齿的烦恼,在这里也可以没有顾忌地抒发与排解,相当于一个“树洞”。

但这样的“表白墙”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模糊了公共和隐私的边界。在学校看到心仪对象,偷拍照片在“表白墙”上寻找,很容易侵犯个人隐私;而动辄公开他人的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也都会给他人带来困扰。

不仅如此,更有些人将其变成私设的“道德法庭”,肆意发泄情绪,对他人施加网络暴力。在研究人员对兰州部分高校进行的调查中,有75%的学生曾在“表白墙”看到过恶意攻击他人的信息。这无疑已让“表白墙”表错了意。

因此,“表白墙”开不开设、如何开设,不仅考验着学校的管理智慧,同时也是一个网络空间治理问题。

客观说,春心萌动或多愁善感,都是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心理状态,需要有自在舒适的表达空间;但另一方面,“表白墙”的法律问题又不能忽视,得想方设法避免其成为隐秘角落,滋生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

为此,学校不妨加强和这些“表白墙”的沟通联系,进行授权管理,约定如隐私保护、身份审核、言论边界等公共规则及责任追究。对于校外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在认证校园“表白墙”时也应当把好关,加强和学校沟通联系,强化授权审核。

实际上,对学生来说,使用“表白墙”也不失为很有价值的一堂课。在这里,学生应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知道尊重他人隐私和权利,也应学会人际相处基本礼仪,知道如何在表达心意的同时又不过度打扰。

理解了这些,校园“表白墙”就不失为学生进行社会化、参与公共生活的一个渠道;也唯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公共意识,才能保证“表白墙”不失控、不变味,回归互帮互助、友好交流的本质,长久地留住这个令人珍视并可以畅快抒发的地方。

值班编辑 李加减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