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唐润州丹阳人,祖籍安陆,字用晦,一作仲晦。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太和六年进士。历当涂、太平县令,以病免。久之,起为润州司马。宣宗大中中拜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后抱病退居润州丁卯桥村舍。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工律诗,多登高怀古之作,为晚唐名家。有《丁卯集》。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后人于此毁誉悬殊。明胡应麟云:“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诗薮》外编卷四)其“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为历代传诵之名联。清何焯评《灞东题司马郊园》诗为“不减王右丞”(《唐贤三体诗句法》卷六)。而宋陈师道则云:“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盖诗坛时代风尚兴替使然。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在唱和作品中,经常见到“步韵、次韵、依韵、用原韵”等字眼,同是和作,却有不同的含义,兹将其概念和差别介绍如下:

步韵、次韵是一个意思,指与原作韵字相同,次序也不变。“步”可理解为“步骤、亦步亦趋”,“次”可理解为“次序”。这是一种比较严谨的唱和手法。

用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化。如原作用“东、通、红”,和作用“通、红、东”。这种手法常用于原韵字意较窄的时候,是一种变通办法。

依韵指与原作是一个韵部,但韵字与原作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如原作用“东、通、红”,和作用“丰、东、穷”。这种手法常用于形式与意境不好统一的时候,也是一种变通办法.。

下面这三首七律即为步韵许浑的练笔七律,都是描写吾境况与感受,姑且一读姑且一笑。其实步韵练笔,最能锻炼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诗词水平的方法。

当步韵都能随性所欲的处理文字时,那么说明诗词水平已经到一定程度了。能够比较好的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需要的意思。

下面三首七律,有哪首最能触动你,或许最喜欢呢?欢迎一起练笔写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一作杜牧诗) 唐 ·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七律 步韵许浑.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日堕茅檐月镜涵,桃花旧梦岁曾谙。

酒销积骨十年病,马待迷途一茧蚕。

剪影流云浮塞北,背囊行客宿山南。

归鸿路向衡阳折,惟有歌声寄碧潭。

镜涵,像镜子一样映照万物。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薛伟》:“见江潭深净,秋色可爱,轻涟不动,镜涵远虚。”

桃花旧梦岁曾谙,桃花人面典故,或借喻为故人旧识。

马待迷途,《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于 桓公 而伐 孤竹 ,春往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因以“老马识途”比喻对某事富有经验,能为先导。 这里借喻为,老马在他乡很久了,已经寻找不到归途,茫然无绪,犹如茧里的蚕一样,没法挣脱这尘世的束缚。

归鸿路向衡阳折,衡阳 有 回雁峰 ,传说雁至此峰不过,因以“衡阳雁断”比喻音信隔绝。 明 高明 《琵琶记·官邸忧思》:“ 湘 浦鱼沉, 衡阳 雁断,音书要寄无方便。”

歌声寄碧潭,此句化用唐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表达怀念之情。

赠别(一作杜牧诗) 唐 ·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七律 步韵许浑.赠别

风尘日日咄何休,大雁山苍珠水流。

二十年间清客泪,三千梦了白云愁。

海元禅偈今安在,陆佑亭花岁值秋。

极目但能穷碧落,伶仃洋外见中洲。

这首是写登江城的大雁山。山在西江边上,可远眺很远的地方。山上有海元禅寺、陆佑亭等景物。

天气好或在山顶能见伶仃洋,也即珠江出海口。虽略有夸张,但见情致。

咄何休,《晋书·殷浩传》载 殷浩 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殷浩失望》:“ 浩 之出,不惟一事无立,而丧师辱国,殆有甚焉。朝野于是大失所望,削爵贬窜,固其宜也,而咄咄书空,不能自遣。”

秋夜与友人宿(一作杜牧诗) 唐 · 许浑

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

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

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岐路客愁长。

塞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

七律 步韵许浑.秋夜与友人宿

尽日秋沈红叶霜,暮云苍磴岂堪伤。

玉台寺火传烟碧,永镇山门入夜凉。

落羽松前措衣大,清风月下梦乡长。

江城居久十年惯,无复此身温旧床。

此首七律写圭峰山玉台寺夜宿所见情景,有所感怀。

措衣大,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代称士流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人之首;一说衣冠俨然,黎庶望之,有不可犯之色,犯必有验,比于醋而更验,故谓之焉。或云:往有士人,贫居 新郑 之郊,以驴负醋,巡邑而卖,复落魄不调。邑人指其醋驮而号之。 新郑 多衣冠所居,因总被斯号。亦云: 郑 有 醋沟 ,士流多居。其州沟之东,尤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愚以为四说皆非也。醋,宜作‘措’,正言其能举措大事而已。”《类说》卷四十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江陵 号衣冠薮泽,人言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