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机行业寒冬,还在继续。

伴随着年度旗舰机型小米14系列的预热,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正式官宣了自研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Xiaomi HyperO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雷军介绍,小米澎湃OS将逐步接替MIUI,最终成为一款跨平台、支持多设备的操作系统。

提到自研系统,大多数人第一印象能想到的就是华为鸿蒙系统(Harmony O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止目前,使用最新鸿蒙OS 4的用户数已超过6000万,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更是突破7亿。

而除了小米、华为以外,荣耀、vivo等手机厂商都传出自研系统的消息。

国产手机厂商们如今纷纷“逃离”安卓,意在何为?

陷入寒冬的手机行业

陷入寒冬的手机行业

手机行业的“寒冬”,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自2022年以来,全球手机市场的大盘开始全面收缩,整体出货量齐刷刷下滑。

一方面,疫情期间经济压力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出现,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另一方面,手机性能过剩的说法早入深入人心。除了数码爱好者以外,大多数人的换机意愿都不算强,这已经成为手机厂商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然而进入2023年以后,手机行业的情势仍不算乐观。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创下了10年来最差Q3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小米、OPPO和vivo三个国产头部品牌均出现了同比下滑,降至三年来的最低点,而面向全球市场苹果与三星同样下降。

荣耀、华为和传音的市场份额有所增加,是今年第三季度仅有的实现同比增长的几个品牌。

其中,华为靠着Mate 60 系列高端宣布回归手机市场,而传音与荣耀,则靠着海外新兴市场的增长,成功稳住了盈利点。

相比之下,米OV在海外市场频繁遇到“插曲”,包括专利战、巨额逃税、洗钱指控在内,过去一年里,印度市场和欧洲市场给这几家手机厂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海外营商环境早已大不如前。

在这种情况下,守住基础盘、增加现有用户留存,将是这几家手机品牌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手机的尽头,是万物互联

手机的尽头,是万物互联

布局汽车、平板等设备,是国产手机厂商们都在尝试的“自救方式”。而这些智能设备,都离不开操作系统

在介绍里,雷军表示,小米澎湃OS目前仍是基于深度进化的Android以及自研的Vela系统进行融合。

从网上曝光的图片来看,新系统相比于现有的MIUI,在UI设计等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多差异,更多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因此小米澎湃OS并没有真正做到完全的去安卓化。

既然算不上完全自研,那小米澎湃OS究竟升级在哪里?

据雷军介绍,小米澎湃OS最终是要打造成一款集全“人车家”全生态的闭环系统。

换句话说,是在基于手机端的MIUI的基础上,将小米澎湃OS做成一款大一统的“升级版MIUI”。

早在2020年的时候,小米基于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NuttX发布了Xiaomi Vela操作系统,用来服务旗下数目庞大的物联网设备体系。

此后,小米陆续推出近70款搭载Vela操作系统的IoT产品,涵盖各种小家电品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上,Vela操作系统很少被官方提及,因为这本质上还是一个软件平台,很难做到不同产品之间的互联。

因此在电视、智能手表等产品线上,小米又陆续推出MIUI TV、MIUI Watch、MIUI HOME等各种系统。

随着小米汽车到来,大概率会再出现一个MIUI CAR系统。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入手一款智能设备需要考虑学习成本,如果不能做到低门槛学习,将会严重影响购买欲望。

而鸿蒙系统在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品牌之间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一款“大一统”操作系统对于客户性以及品牌使用习惯的影响

相比之下,小米是华米OV几家里拥有最多智能设备种类,然而在“设备联动”这一环节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长远发展来说,想做好软硬件生态,“万物互联”的概念是终极目标。

无论是手机与智能家居设备,还是未来手机与车机互联,过去的MIUI已经难堪大任了。

而除了小米以外,OPPO与vivo在近些年也开始构建“万物互联”生态,在平板、手表等领域推出多款产品。

为了打破设备、系统之间的限制,未来将手机系统升级成全平台的操作系统,这是必走的一条路。

自研系统,并不好做

自研系统,并不好做

总的来说,小米澎湃OS要走的路还很长,未来想要达到鸿蒙OS的高度,还需要经过多个版本的更新迭代。

回到技术层面来说,想打造一款自研操作系统需要考虑各种软硬件的兼容,生态系统也难以建立。因此小米澎湃OS摆脱安卓并不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由于海外手机市场极度依赖于谷歌的GMS,而目前海外市场仍然是小米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小米放弃兼容安卓、走向类似于封闭生态的可能性并不大。

处于低谷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需要“万物互联”来自救,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本文作者:jh,观点仅代表个人,题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