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笑话,有人不爱吃肥肉,把肥肉扔到垃圾桶。有人说他,你这么浪费猪肉,猪知道了会怎么想?按理说,猪好不容易长了一身肉,贡献给人类。人类应该物尽其用,吃掉那些肉,才能对得起猪。要是浪费了,就对不住猪了。可是,猪已经死了,并不能对自己的肉负责。仅凭人们自觉,并不能做到人人节俭。于是,就有了对节俭精神的怀疑。那么,节俭精神过时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现在只是提倡节俭,而事实上有很多浪费来看,节俭精神确实过时了。但从精神层面来看,人们还是深受节俭精神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抛弃节俭精神,也就是说,在精神层面节俭精神并未过时。

资本进入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几乎承包了所有的商业活动。资本并不具备善与恶的属性,只是追求盈利,甚至为此敢于蔑视一切人间法律。要想实现最大范围以及持久的盈利,资本就要促进人们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从而加快商品流通,也就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促使自身增值。要是人们都节俭,省吃俭用,挣了钱就存到银行,商品流通怎么能够加快呢?商品流通不能加快,甚至变得缓慢,资金流动就会变慢,资本增值的脚步就会放缓。试想,人们的房子只要能住,就不会购买新楼房,不会满足“改善性需求”,不会装修;人们用的家具只要能正常使用,就不会买新的;人们穿的衣服和鞋子只要能用,就穿着,没必要买新的;人们用的电脑、手机等只要能用,就凑合着用,没必要升级换代。如此推论下去,人们都在节俭,省出钱来,等着日后干大事。银行里的钱会增多,即便放出很多贷款,也不能刺激消费。人们都学会节俭过日子,不随便买东西了,也就不会有消费升级和生产设备升级的现象出现了。这个时候,即便银行发放很多贷款,人们也不会贷款搞生产,以免生产的产品储备太多,卖不出去。

从经济方面来看,节俭并不能带动经济的飞速增长。即便是搞生产的商人比较节俭,也不行。生产日用品的商人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不断升级生产设备。毕竟,市场是变动不居的,很多新的日用品销售起来,生产日用品的商人就要想方设法生产这些新的日用品,而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日用品早就被新的日用品代替了,也早就成了昨日黄花。设备更新,原材料更新,技术更新,都需要投资。投资之后,要迅速生产出新的日用品,投放市场,要促使资金回笼。而这个时候,人们要是比较节俭,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了,那么,日用品周转速度就会变慢,甚至会出现很多日用品滞销的情况。何况还有很多新研发的日用品等着制造和上市卖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本迅速跟进,要请明星拍广告,代言新的品牌,还要在媒体上反复播放,甚至要把日用品广告插到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文艺形式中去,获得很多流量,也就能够迅速推广了。不但如此,而且很多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都在宣传城市生活的好处,演的都是城市生活中的白领生活,和农村生活相去太远,只是为了鼓动人们进城买楼房,而不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人们买不起楼房,银行及时提供贷款,利息比较低,刺激人们进城买楼房。只要人们进城买了楼房,就会自动进入高消费的城市生活,为了应对这种高消费,人们必须要不断挣钱,甚至要打好几份工才能每月还上贷款。楼房成了赚钱的项目,同时解决了城市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资本用节节攀升的楼房价格吸引人们买楼房,甚至人们要把楼房当成投资理财产品,直到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楼房价格才趋于平稳。要是农村人都在家守着三间房一个小院,在地里耕种,不去城市,城市化进城还能完成吗?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浪费是在所难免的。一些进城买楼房的人遗弃了农村的房子和院落,甚至遗弃了土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但从经济整体发展来看,农民遗弃的那些房子、院落和土地根本不算什么。节俭本来是人们的传家宝,代代相传,到了现在,反而只停留在口头上。节俭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毕竟他们经历过一些困难的年月,也在田间付出辛苦的劳动,知道应该节省,应给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叫做“好钢用在刀刃上”。他们看不惯现在年轻人挣一个想花俩的脾气,看不惯人们经常给房子、车子、家具、衣服、手机、电脑等升级换代的举动,认为纯粹是浪费钱。而深陷消费主义泥潭的人看不起节俭的人,认为他们是跟不上时代的人,早晚会被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相对于个人来说,还是节俭比较好,不管资本如何宣传消费,不管权力系统如何刺激消费,个人应该有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然,盲目消费,甚至透支消费,等到遇到大事的时候,就知道钱的来之不易了。由此来看,节俭精神并未过时,应该具备冷静和理性的精神,而不是被鼓动被怂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