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占奎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随着战争的进展,党中央向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到前线去的号召。

1953年,不到50岁的著名作家巴金再次来到朝鲜战场。在这里,他了解到志愿军某大功团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烈士在开城攻守战中泣鬼神、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在战斗的最后一刻,他抓起步话机,向指挥所指挥战斗的团长兼政委张振川高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然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巴金听后深受感动,1961年,巴金创作出小说《团圆》,塑造了战斗英雄王成的形象。1964年,文化部指示,由著名导演武兆堤和作家毛烽将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从此,英雄王成的故事家喻户晓。

▲赵先有烈士遗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先有烈士遗照

烈火硝烟中的丰碑

1947年10月,河北省乐亭县姜各庄镇庄东村年仅18岁的支前模范、民兵队长赵先友,告别新婚已有身孕的妻子,拿起钢枪,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行列。

年轻的妻子是含泪送丈夫上路的。可谁知,这一去竟成永别。

赵先友参军后的4年中,先后参加了滦东、新保安、太原、兰州、宁夏等几十次战役、战斗,出生入死,英勇善战,先后3次荣立战功。

1951年2月,赵先友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从宁夏千里跃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1952年10月,战争在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谈判桌旁不远处展开。战场上两军激烈鏖战,板门店谈判艰难进行。开城攻守战的胜负,便成为我方与美军谈判的重要砝码。当时,敌人凭借武器装备精良的绝对优势,占领了离谈判会场以南只有5公里的67高地和距板门店约有6公里的西场里北山两个军事要点,给我军的谈判造成了一定压力。为了扭转谈判局势,赵先友所在团曾两次攻占西场里北山,战斗如火如荼,炮弹将山包炸成一片火海。谈判中,美方谈判代表哈里逊多次狂妄地叫嚣:“让大炮、飞机和炸弹来辩论吧!”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增加谈判砝码,我军决定再次攻打西场里北山并夺取67高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不惜一切代价扼守阵地。

在谈判中,美军以“海空军优势”要求志愿军和人民军放弃1.2万平方公里领土,我军坚持不撤半步。 谈判陷入僵局,较量由谈判桌前再次转入炮火连天的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发出全面反击命令,开城战役打响。

2日,赵先友所在营的五连力夺67高地,全歼敌人70多名。3日后一连几天,由六连坚守阵地,打退敌人不分昼夜的一次又一次反扑。

5日,垂死挣扎的敌人全面疯狂反扑,飞机、大炮、坦克一股脑儿地盖向了我军阵地。这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战斗。上午11时,敌人集中一个营的兵力,在12辆坦克和3辆炮火坦克的掩护下,分多路向我67高地冲击。战斗空前激烈,我方阵地一片火海。鏖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体多处受伤,双耳震聋,双目近盲。后来,阵地上只剩下他和身上多处负伤的通讯员刘顺武两个人。这时,穷凶极恶的敌人又一次像潮水一样扑上阵地。此时,赵先友命令通讯员刘顺武向团指挥所报告:要求炮兵“向我阵地开炮”!

团指挥所里听到赵先友、刘顺武要求“向我开炮”,每个人的心都无比激动,团长张振川心情矛盾极了,我们的大炮怎肯向自己可爱的同志开火?我6连在战斗激烈时派去增援的一个班,因敌严密火力封锁都伤亡在路上。

在沙川河西岸的我军指挥所里,人们屏住呼吸,紧张地关注着战斗的进展。团长张振川从望远镜隐约看见赵先友和刘顺武两人同敌人顽强搏斗。突然,步话机里传来赵先友急切地呼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紧接着,67高地响起一阵强烈的爆炸声,阵地沉寂了。

当我军在炮火支援下夺回阵地时,发现赵先友、刘顺武两位英雄已与二十几个敌人同归于尽。

这次战斗,志愿军总部赵先友和他的六连荣立特等功,连队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19兵团为6连的刘顺武、关景春和刘殿良记一等功。

赵先友牺牲后与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一起埋葬在沈阳北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年24岁的他至死也没有见到自己4岁的儿子赵绪文。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赵先有烈士与杨根思烈士墓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赵先有烈士与杨根思烈士墓碑

谁是真正的“王成”

“王成”的大理石雕像后面不远处便是“王成”生前所在连——某大功团特功六连的驻地。这个功勋卓著的部队,有一段寻找“王成”的特别经历。

20世纪90年代初,该部队为弘扬王成精神,决定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竖立雕像。出乎意料的是,不少新闻媒体却相继刊登了署名“王成连”或“王成生前所在部队”的文章。很快,“王成”竟出现5位之多,有的单位还一口咬定“王

成非我部莫属”,有的还发现了“活着的王成”……

王成到底是谁?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为了把学习英雄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该部队决定寻访历史上的“王成”。

翻开大功团的团史,上面详细地记录着当年在“六七高地”的战斗经过和英雄赵先友舍身赴敌阵的感人壮举。

在积极查寻历史资料的同时,他们先后走访了当年的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和所在军政委李真,并于1991年8月派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带着张振川和李真将军写给巴金的信函,专程到上海,拜访了巴金的女儿、时任《收获》杂志社副主编的李小林。

▲作家巴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巴金

李小林对戴秀斌说:“父亲快90岁了,身体不好,正在住院,而且写字时手有点抖,写得不一定流畅,往碑上刻怕不好看。我先跟父亲商量一下,你们再来听回话。” 两天后,戴秀斌再去见李小林,她说把信给老人看过后,老人很高兴,他动情地说,他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在你们部队和赵先友曾战斗过的连队采访过多次,英雄们的事迹使他激动,他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塑造了一些英雄形象,创作了小说《团圆》里的主人公王成。后来《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他还说,他能回忆起你们部队的番号,也记得李真政委和张振川团长。

不多时,李小林兴冲冲地拿来了巴老“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

友”的题词和巴老赠给李真政委的书。

至此,大家终于明白,王成是个综合形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许许多多英雄的艺术化身,赵先友烈士是王成的原型之一。王成到底是哪个部队的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学英雄,把英雄精神化为爱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动力。

▲赵先有烈士之子赵绪文、之孙赵新民在其墓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先有烈士之子赵绪文、之孙赵新民在其墓碑前

接过英雄的枪

英雄自有后来人。50余年风雨历程,赵先友的儿子、孙子相继跨入先辈曾经战斗的部队,成为英雄的传人。祖孙三代次第同在一个英雄连队建功立业,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赵先友烈士的儿子赵绪文在县第一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税务局工作。1970年10月,赵绪文如愿以偿地来到父亲生前战斗过的特功六连。入伍后,他训练十分刻苦,并且枪法特准,不久就当了班长,并立功受奖,当兵第三年就提了干,后来担任了连队的副连长。

1978年,当时的石家庄陆军学院军事教研室,了解到赵绪文在该师射击等几项步兵技术突出,训练有方,于是石家庄陆军学院就把赵绪文这个射击“天才”从特功六连挖走了,他成了军队院校的一名军事教官。

1982年,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赵绪文调到乐亭县武装部任副部长职务。1985年县武装部移交地方,他仍留在县人武部工作。1996年,县人武部收归军队,赵绪文因超龄被安排到了县检察院任副检察长。在人武部和检察院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突出,他本人也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模范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受到上级通报表彰。2002年1月离岗休息。

赵先友的孙子赵新民在奶奶和父亲的熏陶下渐渐长大。同父亲一样,他对枪感情深厚,且有着很好的天赋。在父亲的有意培养下,14岁就成了乐亭县少年小口径步枪射击队的主力队员,16岁连夺唐山市青少年射击金牌,17岁被北京军区射击队选中,入伍成了军区射击队的一名队员。

然而,在父亲和射击队都对新民的发展看好时,他却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像父亲那样,把青春献给军营!

赵绪文反复考虑后同意了儿子的选择。射击队在惋惜之余,最终答应了新民

的要求。

1994年10月,赵新民离开了繁华热闹、环境条件优越的首都,来到了条件艰苦、风沙肆虐的塞外军营,加入了爷爷、父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某大功团特功六连。在连队,赵新民受到了更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立足本职练精兵,用王成精神铸军魂的决心。为了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他从走队例、站军姿到练投弹、跑障碍做起,时时处处发扬王成精神。他没星期天、没节假日地拼命练,很快就成了全团有 名的“杠上飞”、“全能王”。半年过后,他当了班长。带领全班参加集团军比武,10项比赛夺得了8项第一。

1996年3月,连年立功受奖的赵新民被保送上了军校。军校毕业后,有人劝他留石家庄或者进军区机关,而他却毅然回到特功六连担任了一排长。

1998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部队整编,其所在团改为旅属营,特功六连被保留建制。翌年10月,赵新民被任命为特功六连副连长。2003年7月被任命为政治指导员。年底,特功六连整建制划归某红军师,赵新民继续任政治指导员。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4月16日,赵新民夫妇喜得虎子,英雄又有了新传人。

注:张振川、巴金等作家用名:赵先友;实际姓名:赵先有。

该文来自《中国人才》北大核心

【作者郝占奎是位军转干部,曾在赵先有烈士生前所在的582团任过职。后转业省直机关公务员,也是一位勤奋多产的散文家、文艺评论家、资深新闻工作者,先后在数百家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新闻、评论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百余次获奖。他的主要出版著作有散文集《短笛长歌》、《说文论著》、《向后转向前走》、《墨语流觞》等,与人合编著作10多部,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散文学会、河北省文化传媒学会常务理事。该文来自《中国人才》北大核心2006年第2期60-61,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