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作为皇帝,真的不是昏君,最多就是庸君。刘禅被骂的两点就是投降和此间乐不思蜀也,前者是不如父亲的英气、也不如儿子的骨气,后者是投降依旧享乐,与韬光养晦的姜维做对比。但凡刘禅不降魏,被战乱打死,也不会流传下来“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在位差不多40年,前十五年放权给诸葛亮,后25年放权给姜维,期间也就被李严忽悠了一次,其他的小问题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已经是没必要吹毛求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禅虽然平庸但是别人不昏庸,放权给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蜀国基本就没能用的人才了,刘禅还能平衡蜀国内部荆州派跟本土派的关系维持三十年。刘禅有下诏给蒋琬让他北伐,看看诏书的原文,文笔流畅,有一句东西犄角已乘奇畔,这种和东吴两路夹击抓住机会的话都说出来了,刘禅绝对不太像个普世认为的“憨憨”,而且他十七岁太子监国,刘备病重的时候,领兵平过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禅是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因为蜀汉不满诸葛亮执掌大权的人很多,大家都知道君主大权旁落,所以诸葛亮刚死,李邈就蛊惑皇帝收回权柄想要挑唆皇帝来达到自己不满诸葛氏的目的,结果下场是刘禅“暴怒”,当机立断的赐死李邈,这也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禅不昏庸,只是没有办法。蜀地疲敝,连年征战早已无力。为支撑国家,刘禅只能向蜀地豪族妥协,尽可能不追究小问题。短期好可以,但长期导致的后果已经无法弥补。理应有精兵防守的营地早已荒废,朝中可用之兵将都镇守边疆,再无精兵良将。在邓艾补给完后只能用诸葛瞻顶一波,结果无能为力。而朝中再无可用之将,北方姜维要顶魏国大军,东面东吴来犯,南方亦是不安定。这时,有人提出投降的意见,除了还有点血性的儿子,再无人有反抗之心。不心灰意冷怎么办,不投降还能怎么办。顽抗到底最后只能被卖,结局已经明了。被臣子卖掉和投降的两种选择,他选择了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寿对刘禅“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的评价挺贴切的,刘禅身边有能臣辅佐他能学齐桓公,身边是小人就有些昏庸了。感觉后期刘禅是在和稀泥摆烂,姜维请求杀黄皓他不许,黄皓想搞姜维也没把姜维搞死。刘禅只能说继承了刘备仁厚的一面,却没有刘备的百折不挠和刚烈果断,作为君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有那么多殉国的忠烈之士,还有个不甘受辱自刎于祖庙的儿子对比,刘禅却留下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不管他是为了保命还是真的“不思蜀”,挨骂一点都不冤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禅是弱主、庸君,他没有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没有魏武、昭烈的雄才大略,但他放整个中国这些皇上里也谈不上昏,他加诸葛亮的配置放和平年代甚至有希望搞点盛世出来(别觉得纯靠诸葛亮一个人就行,中国历史上可不缺天天和权臣对着干、集中皇权的皇上),可惜刘禅是乱世弱国,那这点能力确实不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角度上来看,刘禅算不上愚钝,毕竟投降大魏还能活到老死。封建思想以及相父的智商压制(不是主观上的,只不过以诸葛亮的智慧,谁在他面前都会有一点这样的感觉),让不自信塑造了他的窝囊感。但投降更多也是为了为民消灾,从这点上面也算是一个好人。他是生不逢时,若生在安稳年代,也能当好一个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