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硝烟覆盖下,世界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德国,这个曾经的欧洲大国,也深陷其中。尽管1917年的战局对德国来说看似乐观,但国内外部的危机正日益显现。正如奥匈帝国一样,德国内部也出现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危机。这个国家在战争爆发后迅速转向战时状态,但却面临着食品短缺、原材料紧缺、劳动力不足和战争经费不足等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战时的内外困境,以及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维护战争努力。

第一,让我们来看看战时德国的国内形势。随着战争的爆发,德国的经济和社会迅速调整以适应战争需要。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无痛苦的。德国的工业生产受到了食品和原材料短缺、劳动力匮乏和战争开支不足等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农业领域,粮食产量下降,食品短缺愈发严峻。1917年,粮食收获量已经只有1913年的一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战时粮食公司和战时粮食局,以应对这一问题。然而,封锁和资源有限使得粮食短缺问题无法完全解决,导致了所谓的“萝卜冬天”现象,大约有75万德国人死于饥饿,儿童死亡率上升了30%。

劳动力不足也是德国在战时面临的严峻问题。最初,人们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分配劳动力以满足经济和军事需求,这导致了技术工人减少。政府不得不吸纳妇女、老年人、外籍工人和战俘,以补偿劳动力短缺。妇女的从业率增加了,而比利时的外籍工人也在大规模进入德国。这一问题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导致社会关系的不稳定。

除了食品短缺和劳动力问题,德国政府还面临着巨大的战争支出。这些支出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期,战争开支每天都在增加。为了维持这一巨额支出,政府不得不依靠借款,导致国家债务不断上升。这些问题迫使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来保持社会秩序和满足战争需求。

其中,《兴登堡纲领》是一项具有特别意义的措施。这一纲领的目标是提高武器和军需品的产量,同时将所有成年公民列入战争努力的行列中。为了实施这一纲领,实行一般的劳动强制,将兵役年龄扩大到50岁,同时关闭一些与战争无关的企业。尽管这一纲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事生产能力,但由于高度集中于武器生产,其他生产领域受到了忽视,这在长期内将不可幸免地导致进一步的危机。

德国社会也在战争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士兵的伤亡和劳动力不足导致妇女、老年人和少年男性走上工作岗位,改变了社会生活。食品短缺和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不满,而不公平的社会分配也导致了社会冲突。所有这些因素一起,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社会风暴马上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