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是明代散文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集。该书共八卷,成书于明朝亡后至乾隆四十年期间,于1775年初次出版。它是张岱才华气度的最好体现,展示了他的风趣、审美、风骨和理想。这部作品以回忆方式写就,记录了张岱繁华半生的回忆。《陶庵梦忆》的文言文不艰深,读者即使没有文言基础也能欣赏其中的隽永之美。

卷五·虎丘中秋夜

【白话】

虎丘在八月的半空中,当地的居民和流浪者、士人的家属、女子乐队和歌唱表演者、曲艺中的著名妓女和滑稽演员、民间的年轻妇女和漂亮女孩、小男孩和可爱的男孩以及那些喜欢玩乐的年轻人、清客和帮闲、小贩和跑腿的人,全都聚集在一起。从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一直到试剑石、一两个山门,全都铺上了毛毡和席子,就地坐下。站在高处看他们,就像大雁落在平地上,晚霞铺满江面。当天空变暗,月亮升起时,有一百多处地方正在敲鼓吹奏,声音响亮,十番铙钹、渔阳掺挝,震动了地面,像是雷声轰鸣,鼎沸人声,听不清楚他们在喊什么。再过一会儿,鼓声和铙钹声逐渐停歇,丝竹之声变得热闹起来,夹杂着歌声,都是“锦帆开,澄湖万顷”这种大型合唱,踩着锣鼓的节奏,丝竹之声和肉声混杂在一起,分不清节奏。夜深了,人们逐渐散去,士人的家属都下了船在水面上玩耍,每艘船上都在唱歌,每个人都在表演技艺,南北风格的歌曲混合在一起,管弦乐器不断演奏,听众刚刚能分辨出歌词,评判的声音就跟着响起来了。半夜时分,人们都变得安静,所有的管弦乐器都被屏蔽,只剩下洞萧的声音,哀伤而干涩,清澈而缠绵,与肉声相互吸引,还有三四个人在轮流演奏。到了三更,月亮孤独,气氛肃穆,人们都变得寂静无声,不夹杂蚊子和苍蝇的声音。一个人走上舞台,坐在石头上,既不吹箫也不敲拍子,声音就像丝线一样细弱,撕裂石头,穿过云朵,音调高低起伏,每一个字都刻划得非常深刻。听众寻找着进入针孔的途径,心血都被榨干了,不敢打拍子,只能点头同意。然而,在这个时候,还有一百多人像大雁一样并排坐着。如果不是在苏州,哪里能找到懂得欣赏的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