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什么人,那孩子就有可能是什么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观念、教育、言行、举动,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所谓的观念、教育、言行和举动,都跟什么有关呢?两个字,认知。一个人有什么认知,那他就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所谓的“认知”,就是当事人对于世道、人心、规则的理解程度。理解的程度越深刻,选择和决策,只会越正确,失误的概率大大降低。

父母最该传给孩子的,并非钱财,因为钱财有花光的那一天,而应该是认知。只要孩子存在一定的认知,那他们就能自力更生,不会贫穷。

父母的认知,决定孩子的命运。这3个认知,比钱财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知一:读书、实践,要结合在一起,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出过一个观点,知行合一。意思是,你知道这个规律是一回事,而你能不能利用这个规律,加以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

孩子读书,学了不少知识,但他本质上就是温室里面的花朵,没有外出经历过风雨,那他自然就会被“一叶障目”,笔下有千言,而经验等于零。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不少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啥都不会做,不会与人交往,不懂为人处世,更没有职场竞争力,那失业或者赚不到钱,就是分分钟的事了。

当然,这也跟父母的认知有关。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读书的时候,就让他读书就好,其他什么事都不让他做。这,不过是培养出“死读书”的考试机器罢了。

要想在这个社会生存,就需要具备两点最基础的能力,一是有学习力,二是懂得做事。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才是读书的真相。

知与行,就是人的两条腿,缺乏任意一条,都走不动。知行合一,比什么都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知二:与其强调情商、智商,不如强调逆商。

《三国志》中,陈寿对刘备有这么一段评价:“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大致意思是,变通、权斗、谋略的本事,刘备都不如曹操,而且他起点太低,没有根基。不过,刘备百折不挠,坚韧超于常人,所以他得以三分天下,不比曹操差。

“终不为下者”的关键,不在于刘备多聪明,也不在于刘备多有谋略,而在于刘备的逆商特别高,抗挫折的能力特别强,这是历史上少有的。

所谓的“逆商”,就是面对挫折时的态度。是态度消极,还是态度积极,是一心抱怨,还是永不服输,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普通人,基本上失败一次,就会选择放弃,直接躺下来了。而刘备不同,从二十来岁,失败到了47岁,六起六落,依旧没有消磨他的志向。

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哪怕身处于穷困的境地,也不要让志向堕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知三:远离从众心理,要有自己的主见。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绵羊才会群来群往,猛兽总是独自前行。羊行千里,依旧只能吃草,唯有狼行千里,才能吃肉。

羊跟狼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羊没有自己的主见,只会随波逐流,而狼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

在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发达了,所以人们的“从众心理”会更加严重,看到别人吃什么,自己也吃什么,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在做这些事之前,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缺乏思考,缺乏主见,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会被人割韭菜。

身为父母,要教育孩子,避免有从众的心理,也避免盲目合群,盲目去做事,而要有个人的主见和观念,切勿被人牵着鼻子走。

一个有主见的人,跟一个盲目跟风的人,本就有不一样的命运。前者,至少能活得真实,清醒。后者,也许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最后

谈到这里,有人会说,为什么这三个认知,不包括钱财、名利呢?因为钱财、名利,并非所有人都具备,只能通过后天的打拼获得。

获得钱财、名利的前提,人们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再随波逐流,同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三分钟热度,而应该坚持下去。我想,早晚会成才。

认知,会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所作所为,自然就会影响到前途和命运。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