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

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一批00后小将走到聚光灯下。他们一路拼杀,争金夺银,以一技之长搏出荣耀,凭实力打开职业通道,更闯出新高度。

回到现实,“金牌之后”更值得考校。这些代表全国最顶尖技能水平的年轻人,将面临何种人生选择、面对什么样的职业出路?能否拥有不输于金榜题名的精彩?

“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关键是让大家知晓技能人才大有可为,当教师、去企业、出国进修都能成为好的出路。”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鹰看来,比赛放大的是一种社会期待,不仅要让更多技能人才看到清晰的明天,还要通过提升实训课程质量、选树“大国工匠”等,让尊重技能、崇尚技能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和良好氛围。

下月,面向青少年的职业技能科普活动将迎来新载体——世界技能博物馆。展馆坐落于杨浦大桥下,由百年历史建筑永安栈房改建而来,藏有来自世界各地与职业技能相关的2000余件珍贵藏品。“不仅体现了中国职业技能的发展历程,也将全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能产品全方位呈现,帮助更多青少年树立起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

实训课堂含金量,打破“退而求其次”偏见

学技能、进职校,一度被视为传统升学体系外的“退而求其次”。

对此,在此次大赛中摘下花艺项目桂冠的上海小将蒋晨琪有话要说。多年前的中考,她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就读普通高中或是去职校学门手艺。在家人不解的目光中,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这才有了后来的摘金之旅。这枚金牌,不仅有望帮助她升级至相当于技师等级的二级插花花艺师,也能成为其日后升学考研的敲门砖之一。

现实中,不少年轻人,刚冒出凭技能就业的想法,就因种种原因打了退堂鼓。不少家长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一来,认为十六七岁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而职校从学习氛围到日常管理,可能相对比较松散,不利于长足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有人认为,职业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相对比较平庸、大众化,知识含金量不高,可替代性强,不利于未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

事实上,近年沪上职校从市场需求端、供给侧入手,一方面开发更多紧贴新产业新业态、且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含量的课程;同时加强课堂实训质量、邀请技术专家坐镇、放大实践能力优势,形成技能比武的浓郁氛围,不少专业进入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良性循环,甚至于有的专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定向招录。

“归根到底要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市场化的技能人才。”上海市贸易学校校长钟伟岚介绍,学校以酒店餐馆等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标准建立了高水平实训中心,先后输出6名选手进入国家集训队,烘焙、西餐烹饪、西点糖艺等专业毕业生成为“香饽饽”。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储备,也是职校逐步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途径。更多金牌选手有机会回流到学校和校企联合课堂,实现传帮带,打造出更多具有含金量的实训课堂。

上海健康医学院实训楼二层,入口处的两张海报颇为醒目。左边是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新科冠军曾小桉,右边是其带教师傅吴怡欣,也曾拿下同一项目的金牌。

摘金后留校任教的吴怡欣,以一身技艺回馈母校,为实训课堂增添实力。“越来越多金牌选手转身成为金牌导师,构筑起高质量的师徒带教制度,形成学习技能、尊崇技能的正向循环。”上海健康医学院相关负责人这样阐释。

拓展职业体验,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以技能立身,这是不少家长对孩子习得一技之长的美好期许。李鹰认为,青少年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之前,尽可能多地体验各类职业技能,从而找到真正心之所向。唯有热爱,才能抵得住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

连续多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大国小工匠”系列活动,面向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职业技能认知、体验、交流活动。自2018年举办至今,已累计举办90余场各类技能体验,惠及约16万名青少年,部分活动甚至一课难求。

技能体验活动缘何受热捧?李鹰这样剖析,技能体验项目经精心筛选,既能调动青少年动手兴趣,也令他们更了解职业技能的未来发展。以芯片制造为例,体验活动将复杂的工艺流程精简拆解为电路程序设计,便于孩子们上手体验,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另一个相似的案例是珠宝鉴定,被转化为珠宝科普活动。天然珠宝如何鉴定、珠宝与石头的区别何在……孩子们在拆解一个个问号中被调动起兴趣,也对相关职业技能有所关注。

全市层面,各方通过优化机制、制度助力劳动技能植根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营造“以劳动创造为荣”的良好氛围。比如,部分区设计“劳动银行”,将学生劳动创造纳入成长档案记录。全市布局建设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100余家,开发更多样性的职业体验项目课程。

作者:王嘉旖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