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我真是从大英博物馆逃出来的。”

“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他们说,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

“他们说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这有可能将会是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们,在咿呀学语中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

它们想表达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归根到底其实也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归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你可以带我回家吗」

这次对大英博物馆的控诉,来自两个年轻的自媒体博主。

断更三个月、暂停一切商单,博主@煎饼果仔@夏天妹妹带着两位助理,奔赴英国实地考察,翻阅资料、推敲剧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在8月30日,他们呕心沥血制作的三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

一盏玉壶,在大英博物馆大量文物被盗期间从馆内逃出,碰巧撞上漂泊在外的华人记者,仅凭着中华文化不需多言的默契和传承精神,华人记者把玉壶想回家的夙愿,变成了自己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女主饰演的小玉壶,原型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这是一件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通过正当渠道收藏的现代工艺品,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并不是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在大英博物馆万千中华文物中选择了玉壶作为主角,恰恰也是因于此。

其他文物基本都是被列强蒙上眼睛掳走,且都已上了年纪,过去的记忆对于它们来说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模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刚过去的玉壶,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是为了推广中国文化。只有它,“清清白白,认得回家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玉壶多次纠正自己是一“盏”玉壶、而不是一“只”玉壶

那是因为中国的量词有很多,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英语很难翻译,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耐心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尤其是对中华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玉壶的脸上总是脏脏的,第一次来到男主张永安的家中,还在感叹他家中的柜子,“这么大个柜子只住两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都没有简介、没有姓名,只有编号,它们长年都被密密麻麻、七拼八凑地堆在每一个拥挤的展柜里

有的甚至连保护罩都没有,任由游客触碰,不少文物也因此受到了不可逆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主之所以叫“张永安”,也是因为大英博物馆里有件文物是北宋磁州窑出土的“家国永安”题记瓷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家国永安”这四个字刻在枕头上,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专属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之后,小玉壶迫不及待地让张永安带她去到了离他们最近的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了她从怀里掏出的一沓厚厚的信纸,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她一路都这么害怕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把来自“爷爷奶奶伯伯阿姨哥哥姐姐们”的信件,都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把这份想念传达给了远方的亲人。

“水月,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脑后,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佑的神灵,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大马,我是来给您送信的,信上写: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163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跑着跑着,我便会想起几百年前我们相约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祖爷爷,罗汉爷爷让我跟您说,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乃众生法相。重逢,皆在一叶菩提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给你们壶爹爹念首诗,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哪怕分身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耳虎足爷爷,朝冠耳炉叔叔想跟您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前辈不必挂怀,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玉壶明明好不容易才回到祖国,本以为她的目的是回家,却没想到她只是为了回来送那一堆信

谈及用信来作为故事的结局,主创分享道, “在真正走进大英博物馆的时候,一件件文物在血脉相通的国人前,像是有了神魂,轻声低吟、娓娓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的剧本里,文物的自述更像是无处申冤的苦楚,诉说着滔天的苦难。

如果他们是人,他们会有自己的亲朋好友,会有自己的家人,会忧心未完成的事业,更有肝肠寸断却无法言说的思乡之情。面对自己的挚爱亲朋,是舍不得让他们为自己难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念,不该说思念,该用寒暄,该询问多年未见的你如何。苦楚,不该说苦楚,该说期盼,不希望让远方的家人为自己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成了使命的小玉壶,在最终选择了回到大英博物馆:

“你真的要回去?”

“嗯,我得回去。”

“你想清楚了吗?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才回到家。”

“嗯。”

“那你会让大家逃回来吗?”

“张永安,我们不会。大家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的事。他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刻,我们才读懂了原先课本中晦涩难懂的古诗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年轻人的文化接力」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产生,更像是一场接力。

1月11日,博主@何香蓓Betty发布了一条游览大英博物馆的视频,讲述了她对中国文物复杂的心情。

有网友在看后留言,可以拍一部动画片,让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23日,另一位博主@小柴爆米花转载了这个想法,第二天便收到了@煎饼果仔 的留言。

一句简单的“等我”,开启的是一场于他们而言“盛大的、浪漫的、震撼的大洋彼岸中华文物奔赴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他们只是觉得这个题材拍成视频一定很有趣,但当他们认真翻阅资料开始制作时,却“被一种无名的强烈情感堵住了咽喉”

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个故事的重量没有办法让他们将就着在国内拍完,于是,他们拍了拍大腿,一起决定——“我们去英国拍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流量跃升的机会,更“是一个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这样开始了。

在《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的同时,网络上便刮起了一场文物拟人的风潮

@香香的香香等三位博主用拟人化的手法,共同创作了漂泊在外、满身泥泞但依然思念家乡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板罗成用蛋糕复刻了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表达了对文物回家的希望,并表示“外国人惊叹于他们的精美,谁又敢直面他们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的菜菜模仿的是大英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三菩萨图》,视频中,被切割成了十二块的《三菩萨图》,眼角留下了一滴思念的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博主的展现下,点翠屏风、德龄公主百蝶衣、明代龙纹琉璃、隋代兽首白釉杯、仕女陶俑等等文物都得到了拟人化的亮相

博主@爱笑的吃吃更是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启发之下,特地召集了河南的二十余位汉服同袍,几乎每人都复原了一件远在海外的文物,到河南省博物院进行了相关主题的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归家的主题,在@斜杠玩家吉叔的视频中则得到了更具象和更圆满的诠释。

他们一行16个人历经6个月,选取了大英博物馆中的敦煌画卷作为主角,用舞蹈来展现了敦煌文物逃出博物馆、回到祖国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飞天迷失在伦敦街头,惊慌失措地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逃到世界尽头,画面一转来到沙漠里,回到故乡的她与家人们团聚,看到她们一起在沙漠里起舞时,顿时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观众看到最真实的敦煌艺术,他们还请教了专业人士,学习舞步和动作,从伦敦到敦煌,40度高温晒掉了一层层皮,才完成拍摄。

而做这一切,只是为了让更多国人看到,知耻而后勇。

这场旷日持久的接力,是当代年轻人对大英博物馆最温柔的控诉,也是年轻人为中华文化传播交出的一份答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我们不会忘记」

小编在前往兵马俑丽山园参观的时候,对讲解员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中国人有全世界最伟大的文明,但我们不知道它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小红书@Maseong

我们有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塔为全木、全塔上下有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

无砖瓦无铁器的木塔,却历经40余次地震与200多次炮击,屹立千年而不倒。巧夺天工,让梁思成初见便惊叹,“不见此塔,不知道木构的可能性到什么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有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中文,它充满了温度、代表了象形的含义,是这个世界上连绵了三千多年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字,是再多的大火也烧不掉的文明

我们脚下的土地,李白来过。霍去病所去之地,我们也可以到达。我们可以看到大漠孤烟、也可以看到江南春雨,可以感受文人风骨、更可以领悟英雄负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文明从没有间断过,今天我们还可以懂得什么叫做衣冠不绝、华夏不灭。

五千年前,我们和埃及人一起直面洪水;四千年前,我们和巴比伦人一样铸造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和希腊人一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和古罗马人一样英勇善战;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一直是中国,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不叫古的国家

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只是在我们手里落后了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复地提及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不是为了铭记仇恨、固步自封,而是为了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百年前,山河破碎,国弊民穷。百年后,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点击观看《逃出大英博物馆》全集

END。

如果你也想为我国文化传播助力,

对外汉语跨国教学项目期待你的加入

本文编辑/ kat

本文素材/ Gapper自摄、网络(侵删)

1.咨询邮箱:info@gappernet.org(2个工作日内回复)

2.微信客服Gapper小可爱:Gapper002(添加时请备注意向项目)

3.咨询电话:400 606 5502(咨询时间为周一至周五 9:00am - 12:00 am / 2:30pm - 6:00 pm)

↓后台回复关键词解锁更多国内项目↓

冰岛、摩洛哥、巴厘岛、泰国、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疆、敦煌、海南西岛、贵州厦格、云南镇雄、云南维西......

不负热爱

赋能前行

2023, 一起重新遇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