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更是孩子的特点,父母需要照顾好自己被刺激时的不舒服,好好引导孩子,孩子的未来大有出息。

——萨姐

作者:暖心

和一位妈妈聊天时,她不停地吐槽自己的儿子。

她说:

孩子特别爱玩,周末时,玩不到十点不回家。
还老爱哭,你一说他,他比任何人都委屈。
说什么都要顶嘴,没有一次会听我的。

她说到一件事:

有一天晚上写作业的时候,就因为她说儿子“字写得太丑了”,儿子就怼她:

别人的妈妈都不会说自己儿子“字丑”,你怎么话这么多呢?

你要觉得我写得丑,我看你的还不如我写的,我爸还经常说你写的字跟狗刨的一样……

几句话说得妈妈哑口无言。

她说:现在的孩子“坏毛病”太多了,真难管教。

其实,这位妈妈和很多父母一样,总是在提醒孩子,总觉得孩子“坏习惯”很多。

比如顶嘴、唱反调、贪玩、不听话等。

实际上,每种类型的孩子都隐藏着“他的人生剧情”,尤其是这5种孩子,父母千万不要“嫌弃”,因为他将来有大出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爱顶嘴,藏着孩子的“主见”

看过一个调查:你最讨厌孩子的什么行为?

超过70%的家长回答说:顶嘴。

在父母眼中,顶嘴就是不听话、叛逆,所以父母不喜欢。

比如:

让他少看电视,他说:你整天玩手机,凭什么要我不看电视。

让他写完作业再玩,他说“不”,还一番大道理怼得父母无话可说……

面对“唱反调”的孩子,很多父母都会“粗暴”地去阻止。

事实上,孩子顶嘴是“表达自我”的方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说,每个孩子都有3个叛逆期:

1)2-5岁,自我意识萌芽:

满嘴都是“不不不”,其实是在说:我想自己做主。

2)7-9岁,独立意识逐渐清晰:

什么事都喜欢和父母犟嘴,顶嘴其实是在说:你说的不正确,我有权利质疑你。

3)12-15岁,青春期自尊心强:

一旦父母驳了他的面子,孩子就容易逆反,孩子更倾向于:自己做决定,顶嘴和叛逆是在维护自尊。

每一个爱顶嘴的孩子内心有一股:“想做自己”的冲劲。

就是这股冲劲让他们敢于去表达,为自己争取“权益”。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把一些2-5岁孩子分成2组。

一组经常顶嘴;一组很听话。

一直跟踪到青春期,结果发现:

经常顶嘴的孩子里,84%更有主见,能独立分析,有判断事物的能力。

由此可见,顶嘴不一定是坏事。

我们要培养孩子表达的欲望,就建议父母这样做:

1)要允许孩子“发言”,让他们为自己“辩解”。
2)顶嘴时,对孩子正确的言论去吸收,不正确的事情多引导。
3)给孩子“有限的选择”,用规则和选择给孩子自主感。

孩子顶嘴,比起压制,放权能更赢得孩子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贪玩的孩子,智商更高

在《最强大脑》中有一个叫白宇鹏的男孩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他是一位从小“玩”到大的脑王。

小时候,他玩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多很多,还迷上了动漫和电脑游戏。

那时候,他的爸爸还会陪着他一起玩游戏,还承诺他中考过后给他一台新电脑。

但是,玩这件事没有让他玩物丧志,反而激发了他的大脑功能,让他变得越来越聪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对父母来说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但是对孩子来说,是精神粮食,也是给大脑“充电”的方式。

纽约大学神经可科学中心曾研究发现:

孩子的大脑之中,对智力影响巨大的海马体,发育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孩子需要足够自由玩耍的时间。

儿童每天要有2个小时左右的体育活动,让他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去“扩张”他的大脑功能,这样他的思维会更活跃。

知乎上有个话题:小时候父母不让出去玩的家庭会培养出怎样的孩子?

有一个网友说:

小时候经常被反锁在家里,父母很少带她出去玩。

长大后社恐,很害怕和陌生人交流,参加聚会就打怵能躲就躲,能不去就不去。

在朋友堆里也成了讨好型人格,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守住朋友。

玩是孩子除了学习以外,最重要的一项“技能”。

如果一味地去阻止孩子玩,缺少了放肆地“玩耍”,压力没了释放的出口,更容易养出“问题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式探求者,他们也是在玩乐中促进大脑的发育,父母只要将情感给到位,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他会更有冲劲。

比如:

和狗狗追逐玩闹时,学会爱护动物;

骑车游玩,累了之后,也懂得坚持和克服困难;

把遥控器当玩具拆,能学会组装和电气原理……

父母引导孩子把“玩”和“学习”联系在一起,他的人生更精彩。

03

厚脸皮的孩子,更有“韧劲”

有这样一种孩子:

前一秒刚被打骂,后一秒就能蹦蹦跳跳哼唱歌曲;

刚和同学闹矛盾,就能冰释前嫌…

这样的孩子,用父母的话说就是“脸皮厚”,甚至还嘲讽孩子,语言里尽是嫌弃。

殊不知,厚脸皮却是孩子最好的“软实力”。

1.对批评有一种钝感力:

曾有研究表明:

我国46%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玻璃心,他们敏感脆弱,一旦遇到批评和指责就会立马陷入恐慌,甚至会因为别人一个眼神和一句话而变得闷闷不乐。

相对于玻璃心的孩子,脸皮厚的孩子就要快乐很多。

因为他们被父母打骂了之后,有很强的“自愈能力”。

就像作家渡边淳一所说:

钝感力能让人有更好的睡眠,善于忍耐疼痛,情绪稳定,能让孩子坦然接受批评乃至抱怨和讽刺,善于容忍和谅解别人。

他们的不开心,通常维持的时间很短,所以不容易有心理问题。

2.对挫折有一种“坚韧感”:

李玫瑾教授和马未都老师在《圆桌派》中指出: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一个“厚脸皮”的习惯。

李玫瑾教授特别强调,所谓的“厚脸皮”就是“挫折教育”。

一旦脸皮厚了,遇到挫折不容易被打倒。

“厚脸皮”往往才是人生成功的阶梯,靠着这“不要脸”的冲劲,更容易登顶辉煌。

就如主持人撒贝宁被问到:你刚上北大那会儿,怎么就当上了广播电台台长呢?

他很自信地说:因为我脸皮厚啊,我当时自告奋勇,全班就我一个人举了手!

如果孩子内心勇敢而强大,他就可以承受失败、痛苦和外界的负面语言,扛过生活的风风雨雨。

建议所有父母:

多给孩子在公共场所展示的机会;

多鼓励孩子与别人交流。

“厚脸皮”的孩子,永远都是勇敢而笃定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话多的孩子,语言能力更强

当你遇到一个喋喋不休的孩子会怎样?

第一是反感,第二是让他闭嘴。

很多父母就是,面对孩子话多的局面,很爱说的一句话是“你能不能闭嘴”。

殊不知,你让孩子闭嘴的时候,是在压制他的语言能力。

有美国心理学家曾耗时两年,跟踪42个家庭,做了一项关于“孩子说话”的研究,得出结论

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话多“的孩子也更专注,智商也更高。

孩子说得越多,他的思维能力越快,语言组织能力会更强。

而且,话多的孩子除了在智商上优势明显外,还有两个优点:

1)心理更健康:

很多心理研究显示:

如果一个人90%以上都是废话,那么这个人一定很快乐;如果这个人废话不足50%,那么他大概率过得不太开心。

孩子只有在开心、快乐的时候,才会多说话,因此一旦孩子变成话痨,那他的负面情绪就会越少。

2)人际交往能力更强:

爱说话的孩子,他不畏惧社交,也更喜欢展现自己,所以很受欢迎。

因此,孩子话多时别再让他“闭嘴”了,反而要多给点时间与孩子“陪聊”。

聊得越多,孩子越聪明。

在韩国真人秀节目《英才发掘团》中,有一个叫卞艺潭的孩子。

虽然只有3岁半,但他在语言方面却极具天赋,不仅词汇量丰富,在专业测试中,语言能力和理解水平也获得了高分。

卞艺潭的爸爸坦言:他在家里是个小话痨,而我们的责任就是陪他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佛通知教育红皮书》说通识教育要培养四种能力,其中有一项就是“交流思想的能力”。

如果父母想要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请多“陪聊”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知识、智慧和情感的种子。

05

“爱哭”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前几天,侄儿因为哭闹,被关到房间一下午才放出来。

我问嫂子“为什么”。

她说:每次这家伙一遇到点小事就哭,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真的性格太弱了。

“哭”在父母的眼中,代表着胆小、懦弱、娇气,

但是父母忽略了,“哭”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表达。

心理学家克皮尔曾经做过一个“哭泣的调查”。

参与调查的137人,被分为了健康组和患病组。患病组的人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

结果显示:

健康组的人平时哭的次数要远比患病组的人多,他们表示:哭过之后,感觉舒服多了。

这就证明,爱哭的孩子,他们是在发泄情绪,也是在“甩掉负能量”。

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哭泣”来宣泄和诉说自己的需求。

如果经常压制孩子哭,很更容易让孩子患上焦虑症、忧郁症。

有一位网友说:

我每次哭,他们就会吼我或者打我,后来我都是偷偷在外面哭完了,再满脸笑容地回家,搞得我现在有事也不想跟家里人说。

长久的情绪压抑,相当于将孩子的难过、伤心、委屈、不甘都压抑着,最终孩子因为压抑而出现心理问题。

美国诗人玛雅·安吉鲁曾说过:

我们都是有限的人,只有给自己充分的机会去哭泣,我们才能拥有充分的力量去微笑。

我们不要忽视孩子的每一次眼泪,而要通过接纳、理解和陪伴去为他排忧解难。

看过一个视频,小男孩每次难过的时候,妈妈都会跟他说:“好了,哭吧。”

然后他放声大哭,一顿输出。哭完以后,眼泪一擦,又跑去玩了。仿佛刚才的难过不复存在。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疏导”,而非“围堵”。

当孩子感受到他的内心被“看见”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的打开心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心理学上有个“禁果效应”

指的是越被禁止的事,它对人的吸引力反而越大。

用在孩子上同样的道理。

萨提亚导师林文采说,在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社会,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被允许,这将更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拓展作用。

孩子顶嘴,你允许他“发声”,这将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起点。

压力之下允许孩子去“放松”,这将对他的学习更有冲劲;

尊重他的厚脸皮,这是他维持一生的软实力;

听他唠叨,也许这会成为他成功的敲门砖;

接纳情绪,让他成为更“健康”的人。

给孩子“允许”和“自由”,让他去找寻生命中的每一种意义,让他总爱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