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热点文摘,每日更新,天天精彩。点上方标题下《散文大家》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肉桂通血脉

作者:陈清江

肉桂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食物佐料和调味品,它也是一味使用广泛的中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将肉桂列为上品,说“牧桂(肉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肉桂有许多别名,例如牡桂、紫桂、大桂、辣桂、玉桂。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板桂、桂心、官桂、菌桂、桂尔通、桂通、条桂等。肉桂树为常绿乔木,高12~17米。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厘米,宽3.5~6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3出脉,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10~19厘米,被短柔毛;花小,直径约3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花被管长约2毫米,裂片6,黄绿色,椭圆形,长约3毫米,内外密生短柔毛;发育雄蕊9,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丝上无腺体,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椭圆形,1室,胚珠1,花柱细,与子房几等长,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约12~13毫米,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相传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在抚琴吟唱自编的《梧叶落》时,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热泻火之药,症状得以缓和,但药停后又发。后请另一名医诊治,名医见她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六脉沉细,乃开肉桂一斤。药店老板对西施之病略有所知,看罢处方,不禁冷笑:“喉间肿痛溃烂,乃大热之症,岂能食辛温之肉桂?”便不予捡药。西施道:“此人医术高明,当无戏言。眼下别无他法,先用少量试之。”于是就先吃了一小块肉桂试试,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名医答曰:"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元之法不能治也。

古代中医书籍中有个肉桂的论述很多,如唐代日华子在《日华子本草》中说,肉桂“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宋代刘翰和马志编著的《开宝本草》中说,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明代钱塘医家倪朱谟《本草汇言》中说,“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凡元虚不足而亡阳厥逆,或心腹腰痛呕吐而泄泻,或心肾久虚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冲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满胀,或气血冷凝而经脉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而前诸证自退矣。”明代医家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说,“桂,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入心、脾、肺、肾四经,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杀三虫,散结气,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疗腹痛,止泻痢,善发汗。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经,主中焦虚寒,结聚作痛。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入肺、胃二经,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肢节。其在嫩枝四发者,曰桂枝,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

明代医家杜文夑在《药鉴》中说,“桂皮 味辛性热,有毒,气味俱薄,浮也,阴中之阳也。大都有四等,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厚而最精者云桂心,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则能行地黄之滞而补肾,由其味辛属肺,而能生肾水,性温行血,而能通凝滞也,能通血脉凝滞,其能补肾必矣。在中次厚者曰官桂,主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走肩臂而行肢节之凝滞,肩臂引经多用之。其在嫩枝最薄者曰桂枝,伤寒伤风之有汗者宜用之,以解微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虚邪微,故用此气薄辛甘之剂,以轻散之,则汗自止,岂有辛甘之剂能固表哉?痘家于活血药中,少佐薄桂一二分,则血行而痘自通畅矣。又能治冷气肚疼。若体热血妄行者,切宜禁忌。畏石脂,妊妇戒用。”

清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肉桂:味辛而甘,气香而窜,性大热纯阳。为其为树身近下之皮,故性能下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其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治周身血脉因寒而痹,故治关节腰肢疼痛及疮家白疽。木得桂则枯,且又味辛属金,故善平肝木,治肝气横恣多怒,若肝有热者,可以龙胆草、芍药诸药佐之。”

肉桂为辛热纯阳之体,是温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益阳消阴之要药。其上益心阳、中健脾阳、下温肾阳,共达散寒止痛,温脉通经佳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肉桂有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等作用;且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较强的抗凝作用;又可扩张血管、促进血循环、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降低血压;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使子宫充血,起到通经止痛的效果。

希旺老中医的医案中,说有个62岁的徐处长退休不久,平时特别怕冷、手脚冰凉,一到冬天,腰和两膝盖冷痛,晚上要起来解小便二、三次。冬季到了,他找了个老中医瞧瞧,想把把身体好好调理调理。老中医问病史,号脉、看了舌头后说,您面色恍白,畏寒怕冷等属于肾阳虚弱,命门火衰,应该服些温肾祛寒的药物,医生给徐处长开了重用肉桂的温肾祛寒滋补膏(即膏方)。

老中医为什么要选择肉桂呢?因为肉桂味辛甘,性热,是温补肾阳,温肾逐寒,温经通脉主力军,其性浑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腰膝关节,能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专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怕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等病症。肉桂有如此好的作用,徐处长服完滋补膏后,药到病除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肉桂是大温大热之药,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应禁服该药,服药时忌生葱、石脂及火炙。肉桂不宜煎,最好将肉桂粉加到药里冲服,或等药煮好后将粉放入闷6分钟。

觉得好就点下面的“分享”“在看”,让更多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