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当下,在互联网上,健康类信息检索查询需求旺盛。殊不知,在一些社交平台以及搜索引擎上,科普内容经常被用来给一些医疗机构广告导流。同一页面上,医师的健康科普内容下面经常会出现包含功效的医疗广告,诱导人们在阅读科普文章时点开。

披着科学的外衣,医疗广告极具迷惑性

在网上查找医疗科普文章、视频,是当前人们了解疾病知识的一大途径。现在,一些语言生动活泼、提供具体病例的医疗科普账号广受关注。有关部门也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线上医疗科普工作,原因就在于这种方式契合信息时代发展潮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这其中部分文章挂羊头卖狗肉,名义上是健康科普,实际上却是医疗软广,目的是为医疗机构物色和导流患者。如此“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人们被迷惑的可能性大增。倘若真按这类科普文章的“指引”去看病,很可能掉进医疗欺诈的陷阱里。【详细】

“伪科普”的危害不容小觑

“伪科普”为了自圆其说,往往生搬硬套,以致错漏频出。科普过程中,让人们接受错误的知识容易,而消除错误知识的影响却很难。这使那些想认真通过互联网普及医学知识的人,极难获得社会的认可与信任。【详细】

“科普文章下的医疗广告”,不少是“医疗陷阱”,不仅延误病情,还会造成健康和财产方面的损失,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说到底,所有的医疗广告都应纳入广告发布的范畴。而对于广告发布的内容,广告法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些“科普文章下的医疗广告”为何能成为监管的漏网之鱼?【详细】

让医疗广告陷阱远离公众

传统的医托是多人配合在医院里物色患者,比如,一人假装同病相怜,另一人假装热心帮助,“唱双簧”唆使患者到黑诊所看病。如今在网上借科普之名行引流之实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新的医托形式。医托利用了互联网,不仅波及面更广、隐蔽性更强,而且对患者的误导也更深远,伤害更大。【详细】

从情理角度讲,医疗行业人命关天,这个领域的广告应该谨慎再谨慎。也正因此,强化市场监管至关重要。要持续加大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执法力度,从而让医疗广告陷阱远离公众。【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东方网、红网)

V视角:

@元气:吃流量饭的。

@顽固的东仓:平台也有责任。

@执着的帆船88888:处罚力度太轻了,必须严惩。

@北京的晖子:信医疗广告是最扯的,哪个好医院用打广告啊,医生都忙飞了,挂号都费劲。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除稂莠,难种嘉禾。看似权威公正,实则陷阱重重,违法违规的医疗广告极具迷惑性,容易误导广大患者,造成健康和财产损失。铲除违法违规医疗广告“杂草”,需要平台方把好关,监管部门加大处罚力度,还需要畅通举报渠道,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从而让“伪科普”失去市场。当然,除去杂草最有效的办法是种上庄稼,增加权威健康科普知识供给,让科学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