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课前:事先预习

人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呈现周期性起伏变化的。通俗讲就是课堂45分钟,真正有效听课时间大约不到20分钟,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想要学习有效果,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

而要做到这一点,有目的的提前预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带着问题听讲。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不重视这一点,要么不预习,要么稀里糊涂预习,虽然看着也在认真听课,但真正听进去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预习呢?

01

每科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教材,把不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是上课时要重点听的内容。预习的目的是要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当你的问题在脑中形成后,第二天听课时就会全神贯注去听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02

预习的最高层次是练习,就是做课后能体现双基要求的练习题1~2道。这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学能力。

课中:学会听课

01

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

想要课堂效率高,就要尽最大的努力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要努力保证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学习质量,力求通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来减轻课下的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上课才能做到全神贯注而不至于走神。

02

积极思考,努力把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具体来说,就是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掌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辩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经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可以让我们保持持续思考,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如果问题过于复杂,或者不好意思当堂提问,也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请教老师、同学,这样做,一是不会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二是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三是这样还可以促使自己深入地钻研问题,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03

抓住学科特点和老师的讲课特点

文科知识对记忆要求较高,理科知识对思维逻辑要求较高,这就给学生的听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不同年龄、性别、科目的教师,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我们应善于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摸清思路,总结规律,提高听课质量。

04

不钻牛角尖,做好课堂笔记,争取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上,老师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往下讲。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队,不钻“牛角尖”,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听课的连续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做好课堂笔记,是记忆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重要措施。

具体来说,坚持做课堂笔记,可以促使我们思想集中,及时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便于课后查阅、复习和巩固;同时,由于听课做笔记需要眼、耳、手、脑并用,因此可使大脑接受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加深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课后:及时复习

01

尝试回忆

回忆又称重现,指以前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回忆的刺激下,或在主观意识的引动下,把旧的映象重新呈现出来。所谓尝试回忆,简单地说,就是独立地把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

02

整理课堂笔记

①补。补上该记而没记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

②改。更正课堂记录不太准确,用词不当,深度不够的地方。

③添。添上个人学习的心得、见解、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