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在基层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领导干部沉入一线调研,耐心细致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彰显了严谨务实的优良作风。然而,仍有个别党员干部听习惯了恭维声、赞美词,对批评意见听不得、见不得、“老虎屁股摸不得”,有的即便嘴上不说,心里却耿耿于怀,很不乐意。

其实,群众在领导干部面前发牢骚、提问题、说难处,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诉求,如果拒之门外,久而久之就会听不到真实声音,影响工作开展。党员干部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以甘当小学生的真诚,对群众的“牢骚话”闻过则喜,从“牢骚话”中深刻反思,以实际行动听民怨、解民忧、惠民生。

对“牢骚话”要用心听。走得了群众路线,还要听得进群众意见。“牢骚话”一般比较刺耳,然而,在“牢骚话”里可以“嗅”出群众身上的真实“气味”,可以深入了解到群众“不满”之所在,获取基层的最“前沿”信息。因此,领导干部要有宽阔的胸襟,包容的雅量,听得进批评意见,容得下“牢骚话”和责备话,要真心诚意面带喜悦,欢迎群众提意见,多做自我批评,放下架子,不懂就问,虚心学习,充分尊重群众,鼓励群众“有什么话尽管说、敞开谈”,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群众心中,听到群众的真心话。从这些“牢骚声”中找出群众急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发现问题的根源,帮助群众解开“疙瘩”。

对“牢骚话”要用情改。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牢骚话”虽难听,但“含金量”却不轻。我们要时时把群众的“牢骚”当作镜子“照”、尺子“量”和鞭子“抽”,要“照”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办法有没有切合实际、管理作风是否务实求实;“量”我们是否以身作则走在前列、干在实处;鞭策我们安逸、钝化的思想转化成积极、进取的状态。“牢骚话”往往能反映出真问题,领导干部要对“牢骚话”真心喜欢,练就“火眼金睛”,善于破译问题的“密码”,把群众的意见建议梳理出来,做到对群众的“牢骚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心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准症结、提出对策、认真整改,真正让“牢骚声”变成我们工作的动力。

对“牢骚话”要用力办。正确对待群众的“牢骚话”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态度,绝不能“掩耳盗铃”,或者当作“耳边风”,表面上很重视群众的“牢骚话”,但又见不到整改的诚意和成效,最后一拖再拖、不了了之,以敷衍群众告终。作为领导干部,要培育对群众“牢骚话”的喜好,学会从中捕捉有利于工作开展的信息。对于群众反映的诉求,不管大事小事,能当场办理的马上就办,不能当场办理的,应告知办事时限;办不到的,应说明原因和理由,拿出最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切身利益问题,用抓好落实、增进福祉守住人民的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