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动话题:

《河边的错误》你看懂了吗?

作者|青枝

稍显冷清的国庆档后,魏书钧执导、朱一龙主演的《河边的错误》于10月21日上映,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此前,《河边的错误》入围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公映前,它刚刚斩获平遥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以上因素,都使得《河边的错误》成为近期电影市场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

巧合的是,《河边的错误》上映当日也是暑期大爆电影《消失的她》影院公映最后一天,「何非」离场,「马哲」接棒,而朱一龙霸屏。这位去年夺得金鸡最佳男主角的幸运影帝,曾在2018年走红后说「我的野心是想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个名字」,接连两部话题作品上映,不知他的野心之作属意哪一部呢?

电影院外,一些观众和书粉已迫不及待想进场「审判」。

曾经难倒张艺谋的余华原作,

魏书钧交出了怎样的答案?

一则在电影宣传期广为人知的轶闻:当年张艺谋最早看上的想影视化的作品便是这部《河边的错误》,想拍一部惊悚片,他和余华两人研究了十几天,最终还是觉得影像化难度太大,无奈作罢。这时,余华给他推荐了自己的另外一部作品《活着》。于是,中国一段影史佳话诞生了……

「曾经难倒张艺谋的余华原作」,不得不说,这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宣传之一。而青年新锐导演魏书钧迎难而上。

电影的改编难度确实很大,只要是看过原著的朋友应该都难以否认。这是余华作者生涯中一部很独特的作品,于1988年创作的一篇先锋实验小说,缘起于对中国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和拆解,突破了传统的文学风格。换一种简单的方式说,一般人看不懂。导演魏书钧也说他第一次看这部小说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没读懂,「觉得被羞辱到了,没有办法消化它」。所以有一个余华自己贡献的「观影指南」段子: 一个网友担心会看不懂,就在网上问会不会先读了原著再去看这个电影就能看懂,下面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你原著也看不懂。

魏书钧和编剧康春雷的剧本改编历经了多次的推敲、尝试、推翻、建立。最终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电影故事:90年代,一个南方小镇上突然发生了一起命案,孤寡老人么四婆婆被杀,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饰演)展开调查,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被么四婆婆收养的疯子、河边密会的文艺青年、被目击的纺织厂「大波浪」神秘女人都以嫌疑人身份一一出现,而随着马哲的调查,命案和死者却越来越多,扑朔迷离的案情中,马哲发现自己越来越难分清现实和幻梦的界限,最终他举起了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边的错误 看完不走」在电影上映当日就上了热搜。一搜微博广场,全是和我一样的困惑,凶手到底是谁?马哲到底疯没疯?电影里哪些是真实哪些是想象?观众在放映结束后,一边等彩蛋,一边上网搜解析成了基操。

这不是一部传统类型的刑侦悬疑片,故事没有答案。而凶手是命运。它需要看的人也参与其中,但不是思考谁是凶手,而是思考命运。电影开头引用了加缪的一段话:「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副愚蠢又不可理解的面孔」。

尽量不剧透地来说说我的理解,静静流淌的河水见证了许多错误,边缘人、受虐狂、婚外情、异装癖、精神病,沉稳内敛的刑警队长看着死神举起了镰刀消灭了这些错误,他作为见证人最后竟也被拉入了疯狂的涌流。到底是他被疯子影响了,还是本来就大家都有病?

电影的英文片名,从一开始的「Only the river knows」,改成了「Only the river flows」。这是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独特氛围和感受。小说中余华的笔触平白、冷峻,甚至「冷漠」,带出了另一种不动声色的疯狂。魏书钧用电影的方式不仅展现了文字背后流动的力量,而且注入了自己的思考和风格。影片以16mm胶片拍摄,画幅上偶见噪点、划痕,前半程整体色调偏暗,粗粝朦胧,甚至有点像八九十年代的那种家庭录像带。胶片的质感能够帮助塑造电影的时间感,而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年代下的生活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隐形主角。这点让人想起了《漫长的季节》。

同样属于导演个人趣味的还有电影里的一系列迷影设计。刑警队搬进了倒闭的电影院办公,马哲走上舞台,电影经常以坐在观众席上的视角,看警察们讨论命案案情。倒下的「电影」二字招牌,摄影机在马哲的梦境中着火燃烧,无不模糊着真实与幻梦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部充满叙事野心和作者表达的电影,如宣发物料中所说,是一部荒诞现实主义艺术电影,它有大量留白,会挑战观众,需要观众用自己的理解和生命体验去完成电影表达,是一部值得走进电影院去看的电影。

但是对它的票房天花板,我不确定。毕竟,现在电影宣发都主打一个喂到嘴边的毫不费力,连本该免俗的文艺电影也难逃一劫。

为人诟病的文艺电影诈骗式营销

《河边的错误》这次幸未「犯错」

同样是魏书钧执导的上一部作品《永安镇故事集》,不少人认为其票房失利(最终票房只有300多万)与电影宣发策略的混乱失序有一定关系。宣传抓手太少,绞尽脑汁想的宣传语「好笑得不像文艺片」不怎么奏效;而排片太虐,制片人冲冠一怒称电影票房惨淡是因为一些网友的恶意差评带节奏,这番虚空挥拳引发网友大战,一地鸡毛,不仅没票房还坏了口碑。

《燃冬》也是一个失败案例,这是一个关于三个年轻人在心灵的边界寻找出路的故事,但是宣传标签却是「七夕必看爱情片」,最大噱头是把人喊去电影院看周冬雨、刘昊然、屈楚萧的三角恋。有多少情侣在七夕被骗进去看,看完后大呼诈骗!

相形之下,这次《河边的错误》要明智得多,他们有效地抓住了三类人群:文艺片固有受众、余华书粉和朱一龙粉丝。

文艺片自带的受众群体自不用多说,《河边的错误》入围戛纳、平遥影展获奖都是对这部分人群最直接的牵引。片方前期宣传的一个主方向也是影片的国际电影节参展履历,这些光环也引得更大范围的受众可能会走进电影院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华效应/原作作者的讨论度也是该片前期宣发的一大关键因素。余华老师近年来俨然已成为互联网文坛「顶流」,「我靠《活着》活着」「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潦草小狗」金句和形象深入人心。在《河边的错误》平遥首映礼上,余华对影片改编呈现的效果和朱一龙的表演赞不绝口,「原著作者同时愿意参与进来,去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朱一龙语),尤其是余华老师这个量级和影响力的作者,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之后两场线下重要路演,选择了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余华本人也参与了北大路演),从中国最好的大学中去打影响力,这部分人群和余华的书粉是有很高重合度的。

最后,是主演朱一龙的粉丝,以前或许只能说是「顶流」的粉丝,现在已经多了新晋金鸡影帝的头衔,粉丝的养成自豪感和宣投凝聚力自无须多言。从《镇魂》开始,朱一龙的粉丝就擅长二创、玩梗和演绎,倒是很期待这样题材和内容的文艺片他们能玩出怎样的花活。

不要小瞧文艺片对探索受众人群泛化的决心。如今年《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式的短视频下沉营销,对电影市场还是有很大影响,《河边的错误》微博官号也做了一套「发疯文学」,宣传语:没有答案,不如发疯。粉丝继而再做扩充演绎:「放下个人素质,享受缺德人生。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故事没有答案,不如一起发疯。」目前来看尺度还算克制。

对于《河边的错误》的类型和观影门槛疑虑,全体主创在各种场合一直在释放这样一个key message:观众比我们要宽广很多。

《河边的错误》预售票房破1000万,最新数据,首日票房5300万,猫眼总票房预测2.36亿,如果误差不大,这将是中国文艺电影中一个很好的成绩。

幸运影帝朱一龙,

如他所愿在电影史留下名字了吗?

「我的野心?其实说起来挺傻的,就是说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个名字吧。」2022年朱一龙凭《人生大事》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电影频道发博祝贺时专门回忆了他初走红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自2018年凭《镇魂》走红,短短四五年走到这个高度,不得不说,朱一龙幸运非常。

直到现在我仍觉得,天时地利人和,那一年的金鸡奖胜在《人生大事》的题材和朱一龙的颠覆形象式演出,不管是剧作还是表演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可是谁要是称这个「水」却是万万称不上的,尤其是紧接着他就交出了《消失的她》《河边的错误》等答卷。

《河边的错误》是完全以他为主角撑起来的。余华称这部片子「含龙量」95%,演员考虑的不是怎么维持走红,而是能走多远,夸朱一龙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家。包括演员本人,都担心这是作者的客套话和过誉之词。看过电影之后,我觉得朱一龙的表演并不是精湛,而是恰如其分的好、合适,没有压过电影,完美地服帖于电影气质。他和电影同享那种感受,那样一个沉郁、内敛又略带知识分子气质的刑警队长,那样一个投入、自缅又脆落、迷乱的精神状态,有主演本人气质的引出,更有不属于他的部分。朱一龙已经征服了原作者,至于在影迷那儿会获得如何的评价,那只能交由每个看过电影的观众。

比起《消失的他》带来的票房力量和增加的国民认知度,《河边的错误》可能对朱一龙的艺术感受力和生命体验影响会更大一些。他在采访中表示「这部电影拍完了之后,对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然后我自己,在今后当中,我觉得这是一种心态,就你不要觉得什么,所有你今天好了或者成功了,都是因为你自己的能力,你做到了;然后你也不要因为今天失败了,或者是现在很不得意,觉得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产生的。跟自己和解吧。」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从乍然而红的流量一步步走到今天,在戏里的马哲之外,我想他确实亲身无比体验感受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