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总有一些涉及“预测未来”的言论,例如大名鼎鼎的玛雅预言,我国的《推背图》等,可在民国时期,同样有一个能够预测未来的人,这就是晚清名医陆士谔。

陆士谔原本只是一个医生,在得知鲁迅的经历后,也有了“弃医从文”的想法,只不过他的选择是描述心中美好的未来,那么他的预测是否准确呢?为何在当时被鲁迅公然宣称“胡说八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医之路

清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也是普通平民最压抑的时代,无数名门望族在那个时候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陆士谔的家庭也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罢了。

陆士谔出生的家族是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因此陆士谔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一辈子吃喝不愁,可遗憾的是,陆士谔并没有过上“富二代”的生活,随着战火爆发,陆士谔的家族支离破碎,而陆士谔也不得不在14岁的年纪,孤身一人来到上海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好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得到了一位名医的垂青,将一身医术倾囊相授,陆士谔这才有了站稳脚跟的底气,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医生是妥妥的“金饭碗”,只要有足够的医术,永远不会发愁吃不上饭,而陆士谔自然也知道自己的情况,拼命学习医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可医生的经历除了带给他足够的收入和声望外,也让他见识到了社会最阴暗的一面。

他看到了很多身患疾病的人没钱医治,也看到无数拖家带口的人只能靠乞讨为生,要知道这可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上海,在其他城市,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这一切都在不断刺激着他脆弱的神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缘巧合之下,一则重金征文的广告进入了他的眼中,这份广告出自于改良小说社。

随着当时白话文的影响,各类白话文小说慢慢占据了主流,可因为各方面原因,白话文小说的数量并不多,位于上海的改良小说社,平均一个月只能出版一本小说,这才不得不向社会征集稿件。

看到这份广告,陆士谔的内心受到了触动,原来在学习医术之外,他也酷爱占卜,喜欢预测未来,种种机缘之下,陆士谔便拿起了自己的笔杆子,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浪漫的乌托邦幻想

在战乱时期,有两种文学风格会逐渐盛行,一种是揭开社会黑暗面,让大家认识人人间疾苦的风格。

其中的代表作便是鲁迅的《阿Q正传》,另一种则是以乌托邦类幻想为主,给大家带来更多期盼的风格,代表作有《唐·吉诃德》。

而陆士谔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作者,在1909年到1910年期间,他先后写下了多部作品,其中传播量最高的便是《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部小说中,陆士谔虚构了一个角色,并让这个角色以第一人称视角的方式,带着大家来到了一百年后的新中国,在陆士谔的小说中,没有硝烟与战火,只有一个高速发达的社会和强大的新中国。

那么这本小说在当时的影响力怎么样呢?《新中国》出版后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可因为其天马行空的想法,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抨击,尤其是一些偏向现实写作风格的文豪,都表达了对这本小说的不屑一顾,其中就包括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听说这本小说后,鲁迅立刻表达了对这本小说的不屑,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对这本小说的批评,认为这是一本毫无价值的小说,只能带给大家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本小说的作者陆士谔,也因为鲁迅的批评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在《新中国》之后,中断了其作者生涯。

那么鲁迅为何会讨厌这本小说呢?其实鲁迅在批评这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细致的观看全部内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鲁迅得到了这本小说,并观看了全部内容;这时鲁迅才知道自己当初的看法大错特错,认识到错误的他,立刻在报纸上发表评论,承认自己当初的错误,还鼓励大家去阅读这本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实的预测

仅从小说写作方面来看,这本《新中国》是一本整体结构严谨,故事构思大胆且非常细致的小说,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一本非常成功的小说,但陆士谔真正成功的地方,在于他预测到了“真正”的未来。

小说中第一个正确预测的地方是万国博览会,小说中不仅提到了万国博览会,还提到了万国博览会的举办地以及浦东大桥等建筑,这些在未来都真正实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中第二个正确预测的地方是“地铁”,小说中曾这样评价上海的地铁:“空行不如遂行,将地下挖空筑成隧道,然后安上铁轨日夜通上电灯,让电车在隧道中飞行不绝”,这个猜测在未来的上海也全部得到了实现。

不过最让人惊讶的,还是小说中提到的“社会主义”,这本书中写到了:“差不多已经行着社会主义了”,让很多人怀疑陆士谔“穿越”的身份,因为这本小说发行与1910年,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1917年才正式出现,在此之前,并没有“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他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由于战火频繁,这本书在当时仅仅被当做“幻想”看待,就连书的最后,陆士谔也借用主角妻子的嘴,来嘲讽主角“痴心妄想”,可能陆士谔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猜测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全部实现。

回顾历史,其实和陆士谔有相似“幻想”的人不在少数,面对虚无缥缈的未来,大家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正所谓人定胜天,在陆士谔的时代,没有人能够想到中国可以发展到如今的高度,可在努力过后,现实与幻想也能够高度重合,与其说《新中国》是幻想,不如说它是一份美好的祝福,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