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刷到一个背着迪奥包坐二等座的信息,很多人吐槽这个女孩太虚荣了,买不起名牌包,就要买高仿,背着高仿坐二等,还是暴露了“没钱”的真相。

并不觉得背假“迪奥”包的女孩有问题,而是觉得那个指出假包和真包之间区别的人,言语之间的优越感,让人觉得不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觉得它是“仿迪奥”,我觉得它就一普通包

那些看起来很懂行的人,分析真迪奥包和假的区别,比如从材质上,从感觉上,从包的立体形状上……

是啊,你们这些“懂行”的人一眼能看出所谓真假,而很多人眼中这不过就是一个包,实现了包的功能而已,可能外观上不一样,但是还是一个包。

什么真迪奥,假迪奥,有什么区别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妈妈从市场上淘回一件外衣,我穿着去上学,有人告诉我“你这是高仿,买不起真的,为啥要穿高仿……”

我当时连她说得是什么都不明白,我妈大概也没想到她还买到了一个什么品牌的高仿。

可是那个时候很幼稚,心智不成熟,被同学嘲讽了,就觉得自卑,以后就再也没穿过那件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品牌价值观影响的孩子们

真的很服气现在的一些孩子,大多数是女生(男生较少关注这些品牌),对各种品牌如数家珍,尤其是一些虚荣心作祟的女大学生,宁可省吃俭用吃泡面,也要省下钱来买名牌。

名牌对于有钱人来说,是家常便饭,是锦上添花,但是对普通人而言什么都不是。

可是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虚荣心作祟,认为背上名牌、穿上名牌,就自信加持,就被人高看一眼,这都是幻觉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看过一条信息,一个穿着优衣库的女孩,试戴一对5000多的奢侈品发卡,还吐槽妈妈舍不得给她买,表示哥哥最疼她,答应给她买,当有人提出哥哥并不知道这对发卡5000多,她回复说哥哥知道这个品牌(是否知道,咱就不知道了)。

一对5000多的发卡,对王诗龄这样的孩子来说根本就不算啥,就是一对普通的修饰品,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这就得当宝贝供起来,那这对发卡原有的价值也就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用品牌把人群划分三六九等

现在有一些孩子,开口闭口都是品牌,看人先看品牌,按照不同的品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如果对方穿戴是仿品,那就直接被嘲讽到极点了。

一旦一个女孩眼睛开始着眼于各种品牌,父母的经济条件又跟不上,这个女孩就开始拧巴了,甚至开始铤而走险,丧失原则。

《喜事成双》中的江喜,就是一个挺具有争议的人,我觉得正义点的关键不是她“知三做三”,而是她的消费观和她的实际条件根本就不成正比。

编剧对她是很友善的,她遇到了林双,两个人成为了好姐妹,一起远离男人,一起搞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实生活中,像她一样沉迷于名牌(二手品牌买卖),养一个家,甚至连房租都支付不起的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很难迎来生活的新高度的。

不要用品牌把人分层,也不要认为品牌可以把自己划分到某个层级去,研发出奢侈品的人很厉害,他们对人性尤其了解,先是懂了人性,才有了各种奢品。他们试图用手中的东西把人分层,把人拿捏得紧紧的。

不上套,套路就是无效的,不去接受这一套理念,名牌的魔力就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现实和生活方式并轨,这是幸福的基础

一个女孩到底如何形成虚荣的心态,追求名牌呢?

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是一方面,当然了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女孩子成年后走入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那就和父母没有任何关系了。

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尤其是在江浙一带,女儿更是受到重视,“富养女儿”的理念很流行。

朋友当中就有这样的家长:我可以穿打折的,我的女儿不能穿,必须要穿当季的品牌。

给孩子买衣服、鞋子,几百元上千元不眨眼睛。

如果经济条件能够支撑这样的消费理念,当然无可厚非,什么叫可以支撑呢?就是孩子可以穿当季品牌,孩子可以买一千元一双的鞋子,家长也是如此,这样的消费在家庭中是正常的消费,而不是“拔高”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家长省吃俭用,只穿打折衣服鞋子,女儿要穿当季新品,这种养育方法就出了问题。

要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是几百元的新品而已,等到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圈子,关注越来越多奢品的时候,那就是几千元一对的卡子,上万元一个的包包,父母要想一想能不能兜得住。

让现实和生活并轨,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既然消费没有上升到名牌,那就不要去关注这些名牌。

活着会有希望,每个层级的人都能获得幸福,原因就是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月入一万,有月入一万的消费层次,月入5000,有月入5000的消费层级,年薪百万有年薪百万的消费层级。

可以向下降级,但是真的不能硬撑着“拔高”,尤其是对待子女的时候,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明白现实和生活方式并轨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