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乔显佳

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考古中国”三个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其中威海甲午沉舰遗址位于山东海域内。21日,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的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孟杰,在“登陆”间隙接受记者采访,生动还原了此次水下考古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踪来远

大海中捞回残骸

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来远舰是当时中国晚清政府北洋海军的主力舰船。1895年2月,在甲午战争威海卫之战中,被日军鱼雷偷袭,倾覆于威海湾内。

2023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及地方相关文博机构,启动来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作为主力舰船,来远舰全长85米、排水量2900吨,在当时属于“庞然大物”。但是,很多国人想象不到的是,此次是以寻找残骸的方式进行水下考古,难度类似于大海捞针。

孟杰介绍,来远舰被击沉后,获胜的日本进行打捞,拆除舰船的一些关键部分,最后带不走的船体,又进行爆破,将能拿走的船体钢铁拉回日本重新冶炼利用,这在当时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关于打捞的情况,当年日本都有记录,还包括打捞物品的清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8年之后,中国年轻的考古队员深入海下,找寻并目击沉睡在泥沙之下的舰船残体,内心不由得生出一种异样的情愫。大家为一段惨痛的历史而痛心,同时也为今天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

目前共出水文物1800余件,主要分为武器(军刀、军号、弹药、引信、发火管等),生活用品(钱币、烟斗、剃须刀等),船体构件(装甲、舷窗等)三类。其中,出水铜勺一只,上刻繁体楷书“来远”字样,应是来远舰身份的直接证明,其发现意义重大。

水下考古

考古规程一样不少

在水下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比陆地考古较晚。除了海洋或水下复杂的状况带给考古工作更多的挑战,整个考古的规程实际上与陆地差不多。

孟杰介绍,此番威海甲午沉舰遗址考古之前,考古队照例需协调各部门。项目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刘公岛范围内,该区域又是国家重要的森林保护区、海洋保护区,有很多生态红线,考古前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备。孟杰负责项目的地方联络协调和水下作业,据他介绍,需要协调的部门有海事、港航、海警、生态环境局、渔政(现归海洋发展局)、边防等十几个,甚至还有海军。考古期间,免不了要进行抽沙作业,维护水上治安,打击走私。威海市文旅局出面组织召开协调会,各部门出席并拿出意见,履行所有的审批手续。于6月下旬进场,9月底顺利完成。

据孟杰介绍,按照山东半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令特点,适宜开展水下考古的时间段仅为7、8、9三个月,此时水温较高。一旦低于20摄氏度,人在水下考古将很难忍受,时间一长将有失温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潮汐的影响,沉舰海域位于海平面以下6—8米。考古队先要锁定具体区域,进行抽沙作业。海底有大量的灰泥,一旦扰动就会变得浑浊。水下考古队员背着气瓶须依照考古规程进行拍照、绘图等作业,缺一不可。水下考古绘图采用专用的防水纸。

即便是最令人激动的文物提取环节,与大家想象的也完全不同。因为海底有很强的压迫感,而液体阻力比空气大得多,人做出每一个动作都很费力,导致所有的动作迟滞。而在北方海域水下工作对体力的损耗很快。在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中,考古队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次下水控制在45分钟至50分钟内。特殊状况下也不超过1小时。这段时间,低水温对队员造成不小的困扰,通常是一面冻得打哆嗦,一面开展工作。

水下探宝

没有你想得那么浪漫

真实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采访中,孟杰就威海甲午沉舰所处海域水下情况做了介绍。

首先,这里的海水洋流比较明显。大海表面看似乎一样的,海面以下海水流动却很明显,因此在一些近海区域形成千年“海道”。在甲午沉舰遗址,考古队员每天感受到的洋流明显,并很快适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底的环境情况也比较复杂,因处于近海养殖区,海底有不少的渔网、网箱、浮球等,有时候甚至暗藏风险。各种现代的塑料垃圾也有不少。

水下考古队甚至捡到英国人的啤酒瓶,据悉,威海卫历史上曾被英国人租借过,小小的啤酒瓶竟成一段侵略、殖民历史的见证。另外发现一个“屈臣氏”玻璃质瓶子,可能为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所遗。

在抽掉层层沙泥之后,海底露出两块巴掌大小的木牌,后来被提取上岸。待洗去淤泥,用科技手段处理后,上面竟显出清晰如新的墨书。它逃过战舰的焚烧,经历海底泥沙的冲刷,保存至今。实在是难能可贵。

记者根据照片释读:来远 三等水手 于盛元;来远 一等水手 张长发(以上均为繁体楷书)。孟杰接受采访中提到,木牌除了提供和再次确证“来远舰”,而且明确提到两位大清海军水手的名讳。作为本次水下考古工作的组成部分,考古队同时对甲午海战纪念馆等现存的史料进行查找研究,证实其中一位水手于盛元在海战中受伤了,战后还获得清政府抚恤。另一位水手张长发暂未查到。

中国水下考古队员们面对这些海底遗物,毫无水下探宝的浪漫之感,更多是对一段民族不幸历史的哀伤。

走近历史

清军曾殊死搏斗

为探明威海湾内北洋海军沉舰状况,2017年至2020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开展了山东威海清代北洋水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在威海湾原北洋海军基地附近,通过水下考古调查,并结合造船档案和战争档案等研究,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舰,取得了重要收获。

2019年、2020年的7~9月,考古队再对定远舰(当时定为“威海湾一号”沉舰)考古发掘中,出水一块重18.7吨的大型铁甲(宽2600毫米、高2832毫米、厚305毫米),以及舰船的通风管、板材等舰体构件,子弹壳、炮弹引信、拉火等武器构件,瓷碗等舰船上的生活用品。各类文物1761件/组。上述遗物被埋于泥下1~3米,残骸散落分布,无船体遗存。

孟杰说,他从靖远舰等残骸中看到,当时尽管国力比较孱弱,晚清政治黑暗,但海军官兵表现很英勇,他们和侵略者殊死一搏。证据是,残骸显示,当时舰船经过较长时间的起火、焚烧,激战中弹药舱内发生内部殉爆。

据了解,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近年来对山东胶东海域的明清海防遗址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科考调查,资料详实,已经编辑成册。未来可作为开展研学旅游的很好依托,通过游学启迪智慧的同时,提高研学学生对古代到近现代海防的认知,增强国防意识,进行爱国教育。现已被水下考古发掘的海域也将被列为保护区进行原址保护。

水下考古

迎来最好的时代

据孟杰介绍,此次来远舰遗址水下发掘现场,位于五A级旅游景区刘公岛南面的一个湾内,游客从游船码头乘船时可以看到,距离500米左右。今年6—9月份发掘期间,每天有近三十人在海上海下忙碌。许多游客当从他人口中听到“甲午沉舰”四个字,只要稍知中国近现代史的中国人,内心都免不了有所震动。

如此耗时费力地从海底提取“甲午沉舰”遗物,其最大的意义何尝不是教育、警示国人?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飞速发展,考古的理念、手段、科技以及物质基础等,相比一二十年前都发生“飞越般”的提高,而今,中国考古手中的“科技武器”,已经位列世界前列。像各种海洋探测声呐、潜水设备、提取手段……选项很多。本着保护前置原则,在开展水下考古的同时,诸如环境学、海洋沉积学、科技保护修复……上述考古学的交叉学科提前介入。

据介绍,中国现当代水下考古自1987年开始发轫,经过历次培训,现有持证水下考古队员160多人,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后随着部分人工作调整等缘故,实际仍在一线不到一半。因为工作环境性质比较特殊,水下考古队员一般到50岁就很少下水了。但也有例外,在水下考古发展较早的广东省,有的60岁的队员照样下水考古。

曾经,考古——文化遗产属于冷门、偏门学科,社会知名度、关注度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认知的提高,特别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逐渐变为“显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