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夏凌通讯员吴妍璐孔亮燕

杭州萧山南阳街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南阳伞。”在这座“中国伞乡”城镇里,伞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77岁的高元法与南阳伞业有着不解之缘。“在我们南阳,有制伞及配套企业150余家,年产晴雨伞3亿把,产值60亿元,从业人员估计有2万人。目前,街道里还有许多老人参与制伞加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1万元。”说起南阳的伞业产业,高元法如数家珍。

“老南阳”高元法。

从原材料抓起秘书长助伞业提质量创品牌

退休前,高元法是原南阳镇人大主席。南阳伞富裕滋养了一方居民,高元法也一直关心关注伞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退休后,熟悉伞业情况的他被聘为萧山区伞业行业协会秘书长。从那之后,高元法更专注于伞业的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要提升南阳伞的质量,创品牌,要从原材料抓起。

“那次联谊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为东片和南片的伞业企业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也让不少企业下定决心要狠抓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高元法回忆。

这些年来,南阳依托伞业特色经济,深耕“伞”文化,行业产业链更加完整,与“互联网”联系更加紧密,同时还被认定为省级信用示范行业。如今,“南阳伞·共富坊”也已在各村建设完成。高元法介绍,南阳制伞有个特点,最后一道伞面缝制工艺,是在千家万户中完成的。每天一大早,南阳的农户会去伞厂拿伞面和伞架回去加工缝制。如今,南阳有近八分之一的家庭参与其中,并带动了周边镇街近万人参与。

高元法在电脑前整理南阳伞历史资料。

白天采访晚上写3年发出伞稿80余篇

高元法退休后,写作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助力南阳伞业发展的一大“法宝”。在担任萧山区伞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期间,他始终把宣传南阳伞业作为自己的使命,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南阳伞业,发表在各级媒体上的报道达80余篇。

白天,他外出采访、收集素材,晚上则在家挑灯夜战写稿。为了写好《南阳伞的创始人——高渭泳》这篇人物通讯,他一趟又一趟地前往高渭泳家中采访。这篇记录高渭泳创业经历的报道,也见证了南阳制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发展的巨大进步。

此外,由高元法撰写的《浅析萧山(南阳)伞业的发展与思考》曾在2009年被收录在浙江省民政厅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论坛“论文集”中。《南阳油布雨伞的工序》一文则在《萧山市志》中刊出。

中国伞乡陈列馆是南阳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南阳街道制伞业的历史变革、发展历程和独具特色的伞文化都在这里一一呈现。

“当时街道里筹建中国伞乡陈列馆,需要很多关于南阳伞业的素材。高元法得知这一消息后,将自己积累了多年的珍贵资料无私提供,帮了大忙。”南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潮都南阳》一书有42万余字,记录南阳点点滴滴。

笔耕不辍做南阳历史文化的记录者

高元法对南阳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今年,他的第一本“大部头”《潮都南阳》已出版,42.8万字里收录了“南阳老街”“南阳地理和风俗”“南阳名流和趣事”“南阳人文”“围垦赞歌”“中国伞乡”“往事如烟”等篇章,尽是南阳的故事与风土人情。

书中序言里记录了高元法热爱写南阳故事的情结。1998年,高元法在镇里分管老龄工作。他下村调查时了解到,赭东村有一位84岁老汉负责机埠打水工作,每天凌晨3时起在千余米长的渠道上奔波,时常一忙10多个小时。他大为感动,当晚熬了两个多小时,写出一篇200多字的短文,第二天一早在广播站播出后,受到了好评。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写作乐趣。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南阳的历史风貌,高元法用时10年,一点一点地考证南阳过去的地理志,写出了关于《南阳老街》《屾街》《蔡同茂》等文章。写作中,他不懂就问,几乎跑遍了南阳的角角落落,翻阅大量零散资料。此书出版后,收获了众多好评,街道负责人赞其是一本集南阳地理、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教科书,对南阳意义非凡。

如今,高元法正忙于撰写南阳街道志工作。他每天去街道“上班”,日夜笔耕不辍,写南阳老街的历史、高家祠堂的历史等。这些南阳老故事早已融入他的血液,将传给更多南阳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