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在我党我军革命史上的地位有多高,不用我多说。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聂帅军事生涯中有三个对他帮助极大的猛将,这三人为聂帅成就超世之功立下汗马功劳。三位猛将都是军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最后的结局却判若云泥,令人唏嘘。
一、三大功臣是什么讲究?
1955年的新中国大授衔军功、资历、山头代表都是衡量军衔的重要条件。聂帅资历之深自不必说,军功和山头主要参考什么呢?
第一,红军时代的职务、地位、代表的系统。这一时期着重看山头,即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第二,抗战时期的山头和战功。这一时期由于我党领导的根据地散处各方,山头非常重要。同时,生存危机比较大,战功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
第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功。相对这样来说,此时主要看战功。
聂帅在红军时代是红一军团政委,与一军团长林总、二方面军大佬贺龙、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几乎可以平起平坐,比罗荣桓略高一筹,可以说起点是辉煌的。
抗战时期各种大佬开始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和战功逐渐拉开距离,很多在红军时代位置很高的领导人,慢慢被反超。我们讲聂帅背后的三大功臣,就是出于此种考虑。他手下有能人,辅佐他在抗战时代坐稳晋察冀军区一把手之职。这是聂帅日后当元帅的功勋版图中最重要的一块。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是首要衡量指标。抗战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大区领导人,解放战争时期不一定能继续保持在第一方阵,极易被后来的粟裕等绝顶高手逼近甚至反超。聂帅不精于作战指挥,若非手下有能征惯战之将撑住门面,聂帅能否稳居元帅一席,会不会有意外情况?这谁也说不准。
我们所说的三位功臣,就是指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两大阶段,为聂帅立下大功的三位。
二、倚为心膂杨成武
第一个首推杨成武将军。
他的功劳在于帮助聂帅开创并巩固晋察冀根据地。
聂帅与杨成武渊源很深,红军时期杨成武就在红一军团当政委,是聂帅的得力干将。
1937年底115师分兵,聂帅率领三千多人马到五台山区开创敌后根据地,三千多人中只有一个骨干战斗团,也就是杨成武任团长的115师独立团。晋察冀初创时有四个分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二分区司令员赵尔陆,三分区司令员王平,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
不用怎么详细对比,大家凭直觉比量一下,就知道杨成武相对于其他几位的分量。
杨成武的能力极其全面,几乎没有弱点,这是他强于其他几位同时期司令员的核心竞争力。从零开始创建一个生存压力极大的敌后根据地,最需要这种“六边形战士”。
第一,杨成武极善于扩大建设部队。一分区部队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从1700多人扩充到7000多人。杨成武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吸收部队很有方法,重抓干部队伍,而不是一味招兵买马,有了干部才能从上到下抓好部队,不易出现逃亡、崩溃、掉队等情况。晋察冀根据地无日不战,日寇、伪军近在咫尺,部队天天面临威胁而不散架,这是杨成武的一大贡献。
第二,杨成武对待游杂抗日武装很办法。那时河北敌后有很多武装,有国民党溃兵,有地主乡绅拉起来的杆子,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义勇队。统一改造使之成为我军掌握的抗日力量很关键也很困难,弄不好会激起内部摩擦,损耗抗日力量,或者弄得政出多门,老百姓无所适从。杨成武的办法是,既讲政治也讲仁义,关键时刻拉他们一把,拉过来之后不急着拆散改造,讲究点江湖上的仁义,让他们有亲近归属感,许多游杂武装就是这么感化消融过来。当然也有的怙恶不悛,拒绝改造,拒绝统编,杨成武也不手软,该驱逐驱逐该消灭消灭,不使其成为汉奸伪军。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杨司令的名头在晋冀一带威名大震。
第三,能打硬仗。只会建设不会打仗,建再多根据地也没有用。杨成武打仗也是极尽其勇、极尽其妙,敢打,但不死拼,本钱有限不能浪费。但面临敌人压迫进攻时,又必须狠狠打一下子。这个平衡非常难把握,非常考验将领的定力和智慧,杨成武处理的很好。
聂帅自己总结过,晋察冀打仗有规律,日军限于兵力不足,不可能发动像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那样的大战役,八路军行动灵活,他们即使发动大兵来也捉不住,进攻方式有两种,一是小股骚扰,二是扫荡。这是冈村宁次制定的方略,切中我军要害。我军怎么应对呢?
杨成武、杨得志、杨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