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由于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公安机关开展了净网2023专项行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今年五大典型诈骗案例,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一、“客服来电”

一、“客服来电”

2023年1月,市民吴女士接到了一通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人员的致电,对方称:吴女士小额贷利率过高,需要关闭某某服务,否则将会影响征信。随后,吴女士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某屏幕共享软件,并按照对方引导,将多张银行卡内的98万余额分批转入对方提供5个验证账户中,直到对方要求吴女士开通另一网贷平台申请贷款时,吴女士才意识到被骗报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范提示:影响征信+关闭额度=诈骗!

二、“免费约P”

二、“免费约P”

2023年3月,刚要出门的冯先生发现了自己汽车的雨刷器上被人塞了一张“同城约P”的小广告。在添加平台客服聊天方式后,客服给冯先生发送了一个APP软件的链接,称需要下载激活完成三次充值任务后才会返还充值金额,同时还会有附带奖励。完成三个任务后,冯先生却发现无法提现,客服称该任务为连续任务,需要继续充值,后又以王先生操作失误账户被冻结为由要求其转账解冻账户。冯先生先后转账6笔,共计被骗20余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范提示:免费体验+充值返利=诈骗!

三、“涉嫌违法”

三、“涉嫌违法”

2023年3月,在海外留学的小魏接到国内“公安局”打来的电话,称其在半年之前参与过一起洗钱案,现在面临被起诉的局面,如果不想被起诉导致中断学业,需要立刻将300万的保证金存入至3个指定账户以证清白。同时,“警官”还给她出主意,如果手上的钱不够,可以以学校要求出具财产证明用作保留学位为由,向家人要钱。最后,由于额度限制,小魏的家人在第三次转款时遭到银行冻结,后经民警劝阻,最终才免于更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范提示:公检法来电+你犯罪了+自证清白=诈骗!

四“朋友转账”

四“朋友转账”

2023年4月,某公司法人郑先生接到一好友的微信视频电话,称自己正在外地竞标,需要提供200万保证金。但是对方需要对公账户支付,好友想借郑先生公司的账户走账。基于对好友的信任,郑先生很快就将200万转入至好友提供的银行卡中。但郑先生却迟迟没有收到好友打来的保证金,直到郑先生拨打好友电话,才发现被骗。

“他说会先把钱给我打过来,再让我给他朋友账户转过去,而且当时是打了视频的,我在视频中也确认了面孔和声音,所以才放松了戒备”,郑先生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范提示:微信转款+延迟到账=诈骗!

五、“泄露明星隐私”

五、“泄露明星隐私”

2023年8月,14岁的初中生小杨周末刷短视频时收到了一条私信:扫码进群,给某明星助力。在进群后不久,群里突然出现一位孙警官,说该群涉嫌泄露艺人隐私,所有人都需要配合调查,否则最高将处以2万元罚款。在孙警官的安排下,小杨添加了沈律师的QQ。随后,沈律师打来视频电话,要求小杨将家人的手机拿来,将支付宝余额里的10万元都转给了对方。同时还要求小李将花呗余额全部套现,支付至指定账号,直到被家长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范提示:泄露隐私+转账汇款=诈骗!

对于群众来说,在电信诈骗案件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擦亮双眼,谨慎提防各种电信诈骗的发生,降低自己的财产损失,对于询问钱财等信息的电话则可以判定为诈骗,对于这种诈骗行为,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经济财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公安反诈来说,我司的号码品牌认证和来电名片产品则是公安反诈的一大助力,该产品将公安、反诈和社区的号码与其单位名称相关联,给公安劝阻、社区通知电话增加了“官方身份认证”,每次民警、工作人员进行电话通知时,群众手机显示官方名片信息,反诈来电名片主动亮明身份,既降低了群众对陌生号码的不信任,也拉近工作人员与群众的关系,有效降低了群众被骗风险,使反诈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切实提升了反诈劝阻工作的效率,为全民反诈工作起到了的有效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