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千年雅溪,你可以品尝清香的客家擂茶,也可以在小戏台一睹车马灯的精彩表演;徜徉在风情瑶寨,花棍舞热烈奔放、粗犷大方,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全南作为赣南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客家人口占比99%以上,已成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近年来,全南县坚持在创造中转化、创新中发展,持续推动古村古围、非遗文化等挖掘保护、开发利用,让客家文化“活”起来,不断焕发出时代光彩。

古村焕发新生机

“不到雅溪,枉来全南。”民间一句话,足以说明雅溪古村在全南人心中的位置。雅溪筑围传世、因人闻名,这里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景美如画。

雅溪围位于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村,距县城25公里,由两座相距不到百米的土围和石围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010平方米。

雅溪土围又称“福星围”,坐北朝南,建于清咸丰六年至八年(1856年—1858年),系村中陈受硕、陈受颖等叔侄四人所建,呈长方形,墙基由三合土与鹅卵石混筑,墙基以上用土坯砖砌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共三层,每层17间房。土围有四个炮角,围屋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环廊、天井、环廊、厅堂,围屋内天井“瘦高”,二层以上均有内环廊,设计紧凑,结构独特。

雅溪石围又称“雅凤围”,坐北朝南,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系土围建造者陈受颖的儿子陈先学所建,呈正方形,外墙由三合土与鹅卵石混筑,占地约410平方米。围楼四层,二层以上均有悬挑外廊,四层还设有外走马廊。围屋在西北角和东南角设有挑空的砖砌炮角,带有广角延伸,可起防御作用。石围大门上刻着“鸟革翚飞”四字,门左侧刻着“例授进士陈学士造”,门右侧刻着“光绪乙酉年冬月立”。围屋中央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甘甜可口,供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

雅溪古村。陈海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雅溪古村。陈海明 摄

2006年,雅溪围屋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雅溪围屋与赣南的“三群四围”捆绑一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如何守住历史文化遗产,留下浓浓乡愁,使传统村落及宝贵资源“活”起来?全南县依托自身独特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叫响“绝美全南更胜画”,雅溪村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新契机。该县引进广东客商投资2.5亿元,将雅溪打造成以养生休闲、文化旅游为主题的高标准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并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守护擂茶续文脉

“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近日,走进龙源坝镇雅溪围屋,伴着尾音悠长的客家歌谣,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围坐在一起制作当地特有的赣南客家擂茶。

擂茶既是赣南客家人的饮茶习俗,也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更是我国唐宋时期点茶习俗的活化石,因其历史悠久,古朴见奇趣,保健见奇效,故而独树一帜。赣南客家擂茶,具有重要的养生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制作赣南客家擂茶。陈海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赣南客家擂茶。陈海明 摄

“这个叫擂钵,一般是土陶器制作成的。这个叫擂杵,是用坚硬的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前不久,全南县邀请国家级非遗“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廖永传在龙源坝中心小学授课,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何把文化转化为经济动能,让擂茶走得更远,地方政府与擂茶手艺人都在共同摸索着。

近年来,全南县加大擂茶的传承与保护力度,成立了赣南客家擂茶技艺传习所,制定了“赣南客家擂茶的保护与传承保护计划”,对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及其饮茶习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与调研,形成数据化资料进行保存。

“我们开通了客家文化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赣南客家擂茶的魅力,未来我也希望擂茶能够走得更远更好。”全南县文化馆馆长刘军伟说,全南县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展示擂茶文化;以课堂教学为途径,传承擂茶技艺,让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传承非遗展新姿

花棍舞、车马灯、中寨香火龙、客家蓝巾帕、谭坊举人龙……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非遗”珍宝,又重新回到全南百姓视野,在保护中“活”起来了。

近年来,全南县积极推进雅溪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农业等有效融合,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创新发展“非遗+”活化传承形式,丰富文旅融合特色项目。

打糍粑。陈海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糍粑。陈海明 摄

“非遗+舞台”。在雅溪古村内有一座古戏台,这里经常上演着各类特色表演,全南县利用非遗项目创编了《车马灯戏》《蓝巾帕舞》《瑶族花棍舞》《擂茶舞》《请茶歌》等特色节目。在雅溪古村景区,该县还精心打造了一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沉浸式演出《雅溪唐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非遗+活动”。该县加大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力度,每年组织开展客家擂茶、蓝巾帕、花棍舞、车马灯、香火龙、大锣大鼓等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带旺旅游市场。特别是在重要的节庆日,该县组织开展香火龙、灯火龙、黄龙、舞狮等特色民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既增加了景区人气,又壮大了非遗项目传承队伍。

“非遗+文创”。“全宝”“南仔”作为全南县全域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将全南县客家擂茶、蓝巾帕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该县引进高等院校设立文创基地,开展非遗项目产品研发。江西理工大学在雅溪设立文创基地,针对该县非遗项目开发一系列的文创产品,有效拓宽旅游产品的市场销路。全南客家擂茶协会入驻景区,致力于擂茶新产品的开发,国家级擂茶传承人廖永传自主研发的擂茶包装产品,得到了众多游客的好评。(陈海明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