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院线评价最两极分化的电影,非《河边的错误》莫属。

喜欢的,一刷二刷甚至三刷,越看越喜欢。

不喜欢的,整个观影过程就是不断重复“睡着—醒来—又睡着—又醒来”,然后一脸懵地离开影院。

我自己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观影过程并不觉得无聊。

前半段质感有点韩国电影《杀人回忆》内味,到了后半段的半梦半醒,亦真亦假,才是整部电影最具特色的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很难在国产电影里找到一部如此文艺的犯罪片,你也很难找到一部如此描写犯罪的文艺片。

最值得称赞的是电影没有在前期做欺诈式的宣传,直接剧透了大结局:没有没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电影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

但每一个人的心中,对故事的真相,都有自己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无关对错。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原因。

你可以选择相信电影告诉你的真相,也可以从种种疑点推理或者脑补出另一个故事的全貌,做到逻辑自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角色背后的隐喻,很多不经意的细节,再结合故事发生的年代,可以咂摸的东西有不少。

悬疑解谜只是电影的外衣,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特定年代下的“错误”到底是什么?

友情提醒,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介意的小伙伴们可以先点收藏,等看完电影后再来阅读此文。

好啦,就让我们再一次进入《河边的错误》的世界。

1

电影一共出现了四名死者:

幺四婆婆、诗人宏、许亮、小男孩。

除了许亮是自杀,其他三个全是他杀。

尽管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希望凶手不是疯子,又或者希望存在模仿作案的第二人。

但是,电影非常直截了当地借局长之口指出凶手就是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凶器、指纹、血溅都很一致。

没有一点点反转,真相就是这么简单。

马哲(朱一龙 饰)因为不相信疯子是凶手,于是苦苦追查所谓的真相,结果间接害死了宏、许亮、小男孩。

可谓是“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

这是压垮马哲,让他彻底疯魔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影在后半段,借马哲光怪陆离的梦境,为我们还原了真相的冰山一角。

2

马哲在幺四婆婆家里找到了一根皮鞭。

在马哲的梦里,幺四婆婆趴在地上撅起屁股,递给马哲一根皮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举动表明婆婆和疯子之间,不仅仅是收养和被收养的关系。

在原著里,有非常直白地描写幺四婆婆沉迷于字母游戏。

丈夫去世后,她只能收养一个疯子,延续着和丈夫之间的play。

疯子杀幺四婆婆,大概率是失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他当时去河边找婆婆,是为了要跟她玩字母游戏。

疯子在这种游戏中,才能感受到与人之间的互动。

只是,这一次疯子错把刀当成是鞭子,一刀下去,酿成血案。

留意幺四婆婆回头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惊讶的神情,她可能也是以为疯子来找她玩。

疯子常年在河边玩石子,对于钱玲和宏的地下情,许亮的女装大佬身份,应该也是见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大家并不担心他会说出去。

幺四婆婆死了之后,再也没有人跟他玩字母游戏。

而疯子最后一次见婆婆是在河边。可以推测他会比以往更频繁地在河边溜达。

所以,他会碰见宏也就不奇怪了。

3

有人说宏在河边是打算自杀的,结果碰见了疯子然后被对方杀了。

这个推理并不对,宏如果打算自杀就不会在信里说自己失败了。

说明他并不想死,他写的也不像是遗书,更像是给钱玲的分手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马哲知道他和钱玲的关系后,他就知道这事瞒不了多久。

于是他才要跟钱玲分手。

然后就碰见了想要找人玩游戏的疯子,所以他也嘎了。

警察检查宏的尸体,并没有发现他死前有反抗和挣扎的痕迹。

因为疯子此前在镇上的口碑是挺好的,人畜无害。村民们说过,小孩子用石头砸他,他也只会傻笑。

所以宏就算看见疯子靠近也不会有一一点点防备。

宏和钱玲的关系,电影没有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年代见不得光的两性关系,结合宏和钱玲的身份,无非就是婚外情和师生恋两种情况。

电影里出现过贝多芬的《月光曲》。

这首曲是贝多芬写给他的一个学生,向她表达爱意的。

用在这里就是隐喻宏和钱玲的师生恋关系。

钱玲给宏的录音,提到的那个秘密,电影到最后都没有揭晓。

不过,结合她说自己一顿饭可以吃20个饺子,大概率猜测她是怀孕了。

4

马哲因为案发现场留下的小包,找到了钱玲。

从钱玲的口中,知道了她和宏的不能说的秘密。

又从宏的口中知道了大波浪。

最终揭开了大波浪的真实身份,是理发师许亮。

许亮因为异装癖,本来活得小心翼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因为流氓罪,坐了几年牢,对他而言反而过得心里舒坦。

因为在狱中,他不用担心自己的秘密会被人知道。

所以,他极力让马哲把自己定罪,好让他回到监狱。

可惜,马哲对于真相的执着,最终撕下了许亮的遮羞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亮因此自杀,马哲在他亲属不在的情况下,毅然签字同意抢救。

按理说,许亮对他应该心存感激。

只是,自己虽然活了过来,但他极力想隐藏的秘密,暴露在了阳光底下。

这比死还难受。

他决定死在马哲面前,是对马哲的报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幺四婆婆有特殊的性癖好;

宏和钱玲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许亮有异装癖;

这三个人的秘密,都是那个年代所不能接受的。

哪怕他们没有被杀或者自杀,只要秘密被曝光那一天,他们也会迎来社会性的死亡。

《河边的错误》要讲的,是时代的错误。

当时难以被时代和大众接受的东西,足以“杀死”一个人。

这么看,小男孩的死好像就不太成立。

因为小男孩并没有类似前三个人那种不能被接受的秘密。

5

我觉得小男孩的死,跟幺四婆婆一样,是疯子的失手导致。

这个小男孩应该以前向疯子砸过石头。

幺四婆婆的鞭子、小男孩的石头,对疯子而言,像是一种互动的暗示。

自从疯子在河边杀了幺四婆婆之后,河边就成了触发疯子想要跟人玩的开关。

当他那一天碰见小男孩,小男孩还笑着跟他说“原来是你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子以为是一种互动的默许,于是拿起了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疯子之所以不用刀而用石头,是为了报复小男孩之前砸过他。

但我觉得对于疯子而言,不存在所谓的报复概念。

如果真要报复,之前小男孩拿石头砸他的时候,他应该会当场还手。

而且,小男孩在片子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喻作用:

他预言了马哲的结局。

电影开场,小男孩穿着警服,举着玩具枪,在玩“抓坏人过家家”的游戏。

最后,他打开了那一扇他认为有坏人的房间门。

结果,他差一点摔了下去。

镜头拉远,这是一栋废弃的楼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哲后来查案,也跟这个小男孩一样。

每一次以为要找到真相的时候,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更加把马哲往疯魔的深渊里推。

小男孩的死,代表着马哲内心理性的那一部分也消失了。

小男孩被疯子所杀,马哲被“追求真相”所杀。

6

马哲最后疯了,没有悬念。

问题是,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的?

又或者说,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

答案就是“薛定谔的三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马哲的记忆中,自己在云南的时候拿过三等功。

但是,家里没有奖状,妻子也没听说他立功,前云南的战友也说了没这件事。

由此推断,马哲并没有拿三等功。

这可能也因此成为了他的一个执念。

马哲是一个好警察,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他又是一个跟集体格格不入的人。

两个细节,一个是他总是穿着皮衣,穿警服和妻子拍照那一次,显得十分不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是他跟领导打乒乓球,没有让着领导,而是选择直接扣杀。

这一点说明马哲为人处世不够圆滑,更不会溜须拍马。

也许当年他够资格拿三等功,而被领导扣下。

这件事,成了马哲的一个执念。

他不想成为边缘人,只有拿了三等功,才能证明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

虽然马哲并没有幺四婆婆、宏、许亮那样有着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但本质上马哲和他们都是一类人。

都是当时主流社会下的边缘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他妻子的抱怨我们可以知道,马哲是一个绝对理性,做事有规划的人。

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他早有计划。

只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导致他跟妻子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工作上,他是一个凡事讲证据的人。

对于案件的真相,必须要有作案动机,作案手法,和最终证据,缺少任何一个,真相都不是真相。

而偏偏真相就是那么简单。

马哲无法接受,他总觉得“怎么那么寸?”

他总想找出偶然背后的必然,结果接二连三地害死了无辜的人。

他追求的真相,终究成为了反噬他的梦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得到解脱,要么死,要么变成别人眼中的疯子。

7

电影最后,马哲到底是死了还是疯了?

两种解释,都说得通。

在河边的时候,马哲整个人埋进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子出现在了岸上,穿上了马哲的衣服,两人身份对调。

暗示疯子成了正常人,马哲成了疯子。

电影给的镜头,是马哲用石头砸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可能是疯子拿的石头砸马哲。

马哲在濒死的时候出现了后面的幻觉:

他梦见自己拿了三等功。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理,是因为表彰大会看上去更像是追悼大会。

而且马哲的脸色相当惨白憔悴,完全不像是他心心念念想要立功然后成真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他最后小孩出生,都有可能只是想象。

一个疑点便是马哲和妻子吃饭,两人又是抽烟又是喝酒。

做这样的事情太反常了。

这么重视孩子的妻子不可能有孕喝酒。

如果这段剧情是真实发生的,那么两人这么做更像是打掉孩子前的一种情感宣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孩子出生后的那一段,整体色调偏黄,场面温馨,跟之前故事整体的冷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我更倾向于孩子被打掉了,后面也是马哲的想象。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自己如此执着地要为每一个细节,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样的行为何尝不是跟电影里的马哲一样呢?

人人都在分析马哲,人人都成为马哲。

所有人的生命归宿都是死亡,但我们还是会反复寻找活着的意义。

还是余华老师,看得更加通透: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