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牛小曼】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进出口分公司主办的北京放映·俄罗斯发行商专场活动23日至25日在北京进行,活动负责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进出口分公司经理刘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如今是推动国产影片走出去的新时机,中影集团将会在国内或国际重大电影节上继续组织类似活动,尝试集约化地向海外电影发行商推荐国产片,努力为更多中国电影走出去作贡献。

环球时报:请介绍下此次北京放映·俄罗斯发行商专场活动。

刘春:中影集团是国家唯一授权经营电影进口业务的公司,现在我们想把出口业务统筹起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所有国产片都是由中影集团进行海外发行,如今,国产片的艺术质量、技术制作水准等方面进步非常快,这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新时机。

此次活动邀请了发行业务辐射俄罗斯及其周边俄语国家地区市场的9家俄罗斯电影发行商参会,这些俄罗斯发行公司有能力和意愿将中国电影发行出去。我们想进一步推动中俄电影人互相了解,在电影方面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我们推荐的影片如果被选中,会在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影院、互联网平台发行。在我们传统认知中,中东和非洲国家一直最追捧武侠片,欧洲喜欢艺术片,北美习惯看本土电影等,但观众和市场一直在变化,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想了解每个市场的受众特点。

环球时报:中国电影出海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面临哪些问题?

刘春:第一个阶段以2000年为分界,之前更多是因为李小龙、成龙在国际上的成功,动作、功夫片为华语电影打下第一波口碑,至今仍然受追捧;2000年以后,国产电影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水平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属于国产影片的追赶阶段。

经过十几年历练,我们的基本功更扎实,国产影片迎来巨大进步,市场供应也赶上了,高品质作品越来越多。这一阶段,我们连续十几年保持30%以上的电影票房市场年增长率。当然,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世界关注度越来越高,更多国产片有机会参与国际电影展,这是个新契机。

中国电影走出去首先需要解决作品定位问题,如果影片故事架构和叙事手法只想保证国内市场,不考虑国际受众喜好,这样的影片在海外发行就会遇到困难。其次是目前还没有特别强有力的电影出口公司。此外,虽然很多影片艺术水平非常高,但会受到译制的严重制约。不仅是中国电影,日本、韩国和欧洲影片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问题——文化折扣。

环球时报:许多中国电影出海后,去电影院看的大部分是华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春:其实这个现象在2010年左右就很明显,出海的中国电影逐渐变多,大部分都是华人观众。因为海外的华人群体庞大,他们有欣赏国产文学艺术作品的需求。当国产片持续供应好作品的能力提升后,海外华人非常愿意也非常迫切看到最新的国产片。直到现在,华人还是主力观众。

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基础,会逐渐带动和感染他们周围的当地朋友对中国电影感兴趣。这样一来,就有更多不同种族、肤色的人关注中国电影。当然我们自己的电影作品要争气,选好选题、拍得好看,如果叙事手法更多元化,国际化程度更高一些,可能海外市场接受度会有提升。

环球时报:接下来有哪些国产片出口规划?

刘春:这次活动的难点是我们确实不知道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个国家观众最喜欢什么,但国内很多出品公司都积极推荐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感到欣慰。我们也想通过此次活动,为推荐更多国产片走向海外积累经验,将来在国内或国际重大电影节上继续组织类似活动,尝试集约化地向海外电影发行商推荐国产片,努力为更多中国电影走出去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