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座右铭这东西,古已有之。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从中学起,我的座右铭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当时身边的朋友、同学都颇有优越感,而我长得不好看,不受人青睐。所以下了课,我唯一的去处就是图书馆。很早的时候我就去啃《东周列国志》,当时不知道,长大后才知道自己选了一本最难懂的书。

后来双百考上好学校,但没得意几天,发现有人学习远超过我,轻轻松松就能上我好不容易考上的学校。于是我写了4个字,“得之不喜”。觉得不伦不类,就加了个“失之不忧”。有一次班里选什么我不记得了,反正黑板上划正字,我票少没选上。这就用上了“失之不忧”,心平气和度过人生第一次失败。

再后来写小说,退稿退到买不起稿纸了,同事们给我捐稿纸。终于我有一篇作品发表了,接下来我就被不同杂志社催稿催到睡不了觉。

我已经修炼得退稿时不忧,发稿也不喜。特别是进了北京作协,发东西应该是作家的日常生活,谈不上喜忧。

在以后的道路上,经历的幸与不幸很多,我既没有哭天抢地、也没有欣喜若狂。这便是多年奉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结果。现在我也是周遭有名的遇事淡定的主儿,没人见我发过脾气,也没人见我欣喜若狂。

写作的座右铭应该是对待作品的态度。有人把作品比作是自己的孩子,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越看越爱,总是觉得他们比别人家的好。

对那种说:“恭喜大作发表、恭喜荣获某某奖。”我是感激的,感激他们的善意,并且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下次见到他们的作品发表,千万别忘了,同样恭喜一下,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自己要保持清醒。

最该感谢的,是直说:“你的作品有很大提升空间,这里结构松散、那里意思不明……”这种人你应该把他作为好朋友,因为他花时间读你的作品,觉得你能写得更好。对于这种人,我是怀着最虔敬的心给予敬重的。

修炼“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半生有余,虽未小成,更难大成,心得却有一点点。所以几乎每天都要写点什么,天天写,也愿与人分享,发了当然好,不发也不失望,自己高兴就行,毕竟乐在其中。所以我才能心平气和天天写。

如今,我自己开了个播客,每天写完了播出去,而且还会跟听众说说写作的过程和感想。我不怕别人学了去,因为比我强的人多了去了,我还想学学他们的脑洞怎么那么大,什么万有引力、重力加速度、圆周率、物种进化都不能束缚他们的想象力。我会好好跟现在的网络写手学习。

再说,现在有AI在背后,秒杀我这样傻乎乎敲键盘的。再不想出些AI够不着的点子,“作者”这顶帽子也捞不着戴了。

还好,反正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随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