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朗政府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协议,恢复了20%的铀浓缩浓度,想借此向美国施压以取消制裁并报复其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和针对伊朗的多次暗杀行径。

伊朗前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经明确批评过鲁哈尼政府签订的伊核协议,在他看来,协议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加剧伊朗的紧张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哈尼

抛开政见正确与否不谈,在伊朗政府历届总统中,政治手腕强硬、外交手段灵活的内贾德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被誉为是"反美斗士"和"中东硬汉"。

然而,他也发表了很多饱受争议的言论,在其任期内,伊朗经济不振、通货膨胀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也有一部分人批评他治国无能,认为他是一位被夸大的伊朗总统。

事实究竟如何?还是需要结合伊朗的基本国情和内贾德的政治历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研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贾德

非凡之人的传奇之路:从平民到总统,从总统到囚徒

内贾德是平民出身,他的父亲是个铁匠,也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为了生计从加姆萨尔村搬到了德黑兰居住。

虽然家境贫寒,但内贾德的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学习,也十分关注时政新闻,所以他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了议会通过"美国军事人员在伊朗享受治外法权"的消息,也经历了彼时巴列维王朝对霍梅尼抗议活动的镇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霍梅尼

在家庭氛围影响下,内贾德自然而然地拥有十分坚定的宗教信仰,也十分注重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他厌恶官僚腐败,甘守清贫,洁身自好,这些特点贯穿了他整个的政治生涯。

内贾德有很亮眼的学术履历,他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宗教顽固派。他在1976年考入德黑兰工业科技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除此之外,他还两度回到学校任教,一次是卸任阿尔达比勒省省长之后,一次是卸任总统之后。

学术背景深厚如斯,内贾德又怎么可能没有独立的政治抱负和执政方略?又怎么可能甘心在宗教框架内任人摆布?这或许也为其后来与哈梅内伊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梅内伊

在大学毕业后,内贾德投身参加了伊斯兰革命运动,甚至被"聚焦伊朗"等西方媒体指认参加了"伊朗人质事件",这或许是西方媒体一贯的抹黑手段,但彼时内贾德在宗教活动和军事行动上的努力奋进确是不争的事实。

非教士出身的内贾德参加了伊朗革命卫队的下属组织巴斯基民兵,并于两伊战争期间正式进入革命卫队,凭借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他很快获得了上层的赏识和提拔,成为了特种兵司令。

战争结束后,内贾德顺势进入政坛,从库尔德市市长顾问做起,通过不懈努力于1993年升至阿尔达比勒省省长,且连续三年被评为模范省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贾德

此后,经过六年学校执教生涯的沉淀,2003年内贾德复出后就拿下来德黑兰市长的重要位置,为2005年的总统参选提供了基本可能。

2005年6月,内贾德成为最大的黑马,在二次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击败老牌政治人物拉夫桑贾尼,成为伊斯兰革命后首位非教士出身的总统。2009年,在哈梅内伊的支持下,内贾德成功连任,直至13年任期结束。

17年内贾德宣布重新参加总统选举,但被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取消参选资格,18年又被伊朗当局以"煽动骚乱"的名义进行逮捕,至此,内贾德的政治生命几乎终结。

从平民到总统,又从总统成为囚徒,内贾德的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几乎是伊朗迄今为止最出名的总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梅内伊

以战求和:内贾德的政治手腕与外交手段

纵观内贾德任期内的执政方略,无论军政外交,概括起来就四个字:以战求和!在某些人看来,内贾德只是一个依赖哈梅内伊支持,惯用"民粹主义"操纵民意,而缺乏基本政治经济手段的宗教顽固分子。

而在笔者看来,真相并非如此,内贾德很清楚自己的执政根基是什么,也一直为了维护这个根基而努力战斗。

作为一名平民阶层出身的保守派,内贾德十分反感西方的干预和压迫,亦深知向往西方的改革派和大城市里的上层人士绝不可能成为自己的支持者,而唯有像他父母那样宗教信仰坚定的底层人士才会成为自己的粉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贾德

自己的执政方略也必须以他们为中心,通过政策倾斜和宗教凝聚来把自己打造成底层人士的利益代言人,通过强硬做派和犀利言论来激发国民的宗教和民族认同感。一些看似违背常理的言论行为,若以此为出发点考虑,便容易理解了。

"与人民在一起","斩断操纵伊朗石油工业的幕后黑手","要把伊朗的石油收入体现在每个老百姓餐桌上",内贾德的言论还真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他也确实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他住老房子、开旧汽车,率先公开个人财产,主动限制总统特权,带头降低职务薪水,撤换绝大部分国企高层,强化垄断行业监督机制,调整税收政策以缩小贫富差距,设立"爱情基金"帮助贫穷年轻人结婚成家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贾德

这些举措或许无法从根本上化解伊朗贫富差距的矛盾,更无力从根本上扭转伊朗经济的基本面,但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下层人士的生活。

当然,受制于种种原因,内贾德在与国内腐败分子和改革势力战斗时总是显得束手束脚,相比之下,他在国际问题上要"疯狂"得多。

"获取用于和平目的核技术是伊朗全民族的要求。作为这个民族的代表,统治者必须尽其全力满足这一要求","西方国家新一轮制裁不会伤害伊朗,伊朗不会放弃铀浓缩项目","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并不能根除我们面临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贾德

伊朗的核心国际问题其实只有一个:与美国发展何种关系以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至于核武器和以色列问题,其实是对美关系的延伸,也是伊朗与美国谈判的筹码。

无论是在联合国会议上对美国的控诉,还是宣称以色列是一个应该被从地图上抹除的"毒瘤",抑或执着于发展民用核武器,其实都是对美伊两国实力不对称的一种弥补。

表达着一种鱼死网破、玉石俱焚的决绝,从而让美国有所顾忌,也借由核武和以色列问题将更多的国家牵涉进来,以期在多国角力中浑水摸鱼。这种强硬,何尝不是一种弱者以战求和的无奈选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朗与美国

权责对等:伊朗的黑锅到底谁来背?内贾德真的无能吗?

如果说底层人士是内贾德的执政根基,那么哈梅内伊就是他的权力来源。一旦两者发生不可调和的根本性冲突,内贾德就必须做出抉择,也必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伊朗的政治体制内,总统是民选的政府元首,但最高领袖才掌握着最高权力,虽然他不参与政府的日常工作,却是"伊朗政治舞台上无所不能的监视者",随时可以介入并推翻总统的任何一个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梅内伊

对内贾德来说,更是如此,他出身平民阶层,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支撑,能够坐上总统宝座,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哈梅内伊的提携更是不可或缺,离开哈梅内伊的内贾德,且不提政治经济举措的效果如何,能否通过议会都是值得怀疑的。

2005年上任之初,内贾德就发誓要改变石油行业的利益分配格局,然而他提名的石油部长人选被议会连续否决三次;

在2009再次竞选时,如果不是哈梅内伊打破"精神领袖不直接干预世俗行政选举"的常规传统,明确表示了对内贾德的支持,并强力平息了选举引发的"绿色革命",那么2009年就很可能是内贾德的政治终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贾德

然而,坚持反腐和发展自身政治势力的内贾德很快就触碰到了最高领袖的底线,两者的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发展到了公开化的程度。

归根结底,伊斯兰革命以后的伊朗虽然推翻了贪婪腐败的王室,但却没有进行现代化的政治改革,不过是教士群体成为了新的利益集团,牢牢把握着国家的金融和政治命脉。

2009年内贾德提名亲家马沙伊为第一副总统,然而在哈梅内伊的压力之下,马沙伊选择了主动退出;11年4月,情报部长穆斯利希提出辞职,内贾德接受但哈梅内伊拒绝,所以他得以继续履职,为此内贾德连续11天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沙伊

11年5月哈梅内伊公开称内贾德"被施了魔咒",甚至在10月暗示取消总统制;12年议会就就经济治理不善和抵制哈梅内伊等问题向内贾德发起质询,而这也是伊斯兰革命之后首次有国家元首享受这个"待遇"。

通过内贾德与哈梅内伊的关系走向及内贾德的执政历程说明一个了问题,内贾德具有振兴伊朗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改善民生的法定义务,但他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权力去整合资源为己所用,权责不对等之下把伊朗面临的困局完全归咎于内贾德的无能是否科学合理呢?

在成为最高领袖之前,哈梅内伊于1981年至1989年出任伊朗总统,彼时伊朗GDP在世界占比由0.86%攀至1.41%后迅速回落至0.60%;内贾德的相应数据为2005年的0.48%至13年的0.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梅内伊

而鲁哈尼上任至今,经济也依然不见起色,18年的GDP世界占比为0.53%,因为政府腐败和对经济状况不满而爆发的抗议活动有1.5万以上的人参加,是2009年后最严重的一次。这些数据再一次说明了,或许内贾德不是最具经济头脑的总统,但也绝不是最无能的那一个。

事实上,经济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与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开放程度、社会治理效能、外部贸易关系都密不可分,而在伊朗现有的政治架构下,这完全超出了一个总统的能量阈值和权力界限。

内贾德是一个中东硬汉,还是一位被夸大的伊朗总统?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对如今的伊朗人民来说,答案如何甚至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缺乏根基又得罪了教士集团的内贾德几乎没有复出的任何希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贾德

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取向,饱受诟病的"政教合一"制度或许从理论上存在某些不足,但阿拉伯之春中突尼斯的惨剧也提醒众人所谓"西方民主"更容易水土不服。

历史由人民创造,但终须英雄引领,伊朗如何摆脱困局迎来发展,只能交予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