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近视书桌、自动浇花器、对话小程序、便于色盲人群区分的红绿灯……很难想象,这些具备实用能力的小发明竟出自小学生之手。

像这样的小创造,会时不时出现在深圳市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堂里,学生们在了解AI之余,已经可以通过简易的编程方式做出自己的发明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学生正在上人工智能

今年7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提到要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具有人工智能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随着9月开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开始在深圳市的中小学课堂里全面铺开。目前,深圳外国语学校等61所学校成为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实验工作学校;麒麟小学、园岭小学、南山外国语小学等众多小学已将人工智能设为年级普及课程。

校园内刮起“人工智能”风

初次接触人工智能时,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的学生赖思彤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很喜欢国际象棋,但是电脑对战的模式不太智能,我意识到人工智能可以让国际象棋对战模式更加智能。”秉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赖思彤在8岁时做出了一款可以对话的小程序。

像赖思彤一样受益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学生比比皆是。“曾经有一位学生不爱说话,也不自信,但他通过学习人工智能教育,自己动手做出了很多作品,这让他很受鼓舞找回了自信,现在已经可以非常流利地在外演讲自己的创作成果了。”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党政办主任吴惠玲回忆道。

科技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腾讯为深圳市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提供了人工智能教育实训平台,这一平台采用了国产自研的扣叮编程工具,具备图像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前沿AI能力,内置动漫素材、IP角色等创作素材,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训。“平台上的功能很齐全,学生登录也仅需一个班级码即可登录,操作起来比较便捷可观。”吴惠玲说。

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始终不可或缺。在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校长张祖志看来,高质量的教育也意味着教育的普惠化与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轨迹得到最优发展的同时,也具备胜任未来的能力。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成熟,为我们的课堂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多创新,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丰富孩子们的数字素养,让他们具备面向未来的实际能力,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张祖志说。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王新根

编辑 | 林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