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相关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文首发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经作者授权转发。

敦煌文书中有一部《诸山圣迹志》(敦煌写本S.529v),是五代时期敦煌僧人范海印游历各州郡寺院和名山圣迹的记录,其中就有庐山的信息:

庐山在江州西六十里,其山周围三百余里,寺院大小一百所,僧尼道众二千余人,即是远法师修行之地。大师,雁门人也,戒行精苦,鬼神造寺,晋王赐辇,至今犹存。其山千峰峻崄,上入青冥;万仞嵯峣,□欲霄汉。长松遮日,修竹干云,实道人栖息之处,乃释子修行之地。

需要在此说明的是,敦煌文书作为写本时代的产物,文字的使用非常不规范,夹杂着大量的别字、俗字,再加上这部《诸山圣迹志》书写潦草,辨认起来就更加困难。上面的文字主要依照陈双印博士《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校释与研究》中的释读,并参考徐俊先生《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的相关内容,无法辨认的文字用“□”来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配图

《诸山圣迹志》记录了庐山的地理方位、山体规模、自然风光,并对庐山寺院的数量、僧尼的人数进行了较精确的记载,可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外,书中还收录一首“大中天子”的诗歌。

诗曰:

虚空云散匡庐山,乘兴登临任性便。

遇著花阴闲共歇,但逢幽处即题篇。

心清喜得游三寺,气定魂凝上九天。

风度碧涧闻虎啸,雨飞深渊聆蛟□。

毘耶舍中看梵夹,远公堂内列诸贤。

门前柳叶金线细,下云红绒织锦分。

风听竹声如走珮,云生石堂似飞绵。

大中天子诵。

大中天子就是唐宣宗李忱,年号大中(847—859),故称大中天子。唐宣宗的这首庐山诗属于七言诗歌,共七句,描写的是登临庐山时的所见所闻。作者兴致勃勃地登临庐山,遇到荫凉之处便自在歇脚,看到清幽景色就即兴题诗,面对良辰美景,不禁心旷神怡。诗中说“心清喜得游三寺”,这三寺应当是指东林寺、西林寺和大林寺。大林寺位于山巅,因此诗中又说“气定魂凝上九天”。“风度碧涧闻虎啸,雨飞深渊聆蛟□。毘耶舍中看梵夹,远公堂内列诸贤。”写的是东林寺的景色,分别用了“虎溪”“龙泉”“佛陀跋陀罗”“莲社十八贤”的典故。最后四句写的是大林寺的景色,大林寺雄踞山顶,山高风寒,疾风拂过竹林,声如玉佩琳琅;白云生于堂内,状似袅袅飞绵。这首诗气定神闲,从容雅致,对仗工整,用字精炼,是一篇难得的纪游之作。

那么唐宣宗李忱与庐山有着怎样的缘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宣宗李忱 编者配图

李忱(810—859),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被封为光王。李忱小时候呆头呆脑,沉默寡言,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特别得笨。唐穆宗于长庆四年(824)逝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相继为帝:敬宗李湛在位两年,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武宗李炎在位六年。

光王李忱虽然是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但他们的年岁实际上相差无几。李忱还要比敬宗、文宗小一岁,只比武宗大四岁。作为同龄人,文宗、武宗很是看不起这位又憨又呆的皇叔,经常拿他开玩笑,做恶作剧。特别是武宗,还给李忱起绰号为“痴奴”。

《旧唐书·宣宗纪》记载:“帝(李忱)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历太和、会昌朝,愈自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以言,以为戏剧。武宗气豪,尤不为礼。”面对种种凌辱,光王李忱逆来顺受,一副痴呆的模样。然而这样的韬光养晦,依然没能让他逃脱厄运。

据说唐穆宗在位的时候,一天早朝之后,李忱跑到大殿中,学着哥哥穆宗的样子,坐在龙椅上。这一幕被值班大臣看到,遂上奏给穆宗,说李忱怕是得了心风,以致心神错乱,大逆不道。穆宗听了之后,说了一句:“我弟乃吾宗英胄也。”便不予追究。

“吾宗英胄”云云自然是后世的文人为了回护李忱而编造的说法。当时,穆宗的真实想法肯定是:“我这个弟弟可真够傻的。”他显然没必要跟一个傻子较劲,于是笑一笑就罢了。穆宗虽然不予计较,但是武宗即位后,却对李忱戏登龙床的行为非常生气。一日,他便借此由头痛打李忱,致使李忱昏死过去,被扔在后苑中。当时的大宦官谎称李忱已死,将“尸体”拖了出去,才使李忱死里逃生,之后来到沩仰宗高僧香岩智闲的门下,做了个沙弥。

正史中,并没有唐宣宗李忱曾经披剃出家的记载,这或许是正史为尊者讳而采取的措施。在唐宋的笔记及野史中,多有关于李忱出家的记载。圆悟克勤《碧岩录》卷二记载:“武宗即位,常唤大中作痴奴。一日,武宗恨大中昔日戏登父位,遂打杀,致后苑中。以不洁灌而复苏,遂潜遁在香严闲和尚会下,后剃度为沙弥,未受具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武宗李瀍 编者配图

”邓州香岩寺《重修宣宗皇帝碑记》也说:“宣宗为光王时,武宗忌之,拘于后苑,将见杀,中官仇士良料武宗将绝其后嗣,李氏子孙舍光王则无可为后代中兴主也。遂诈称光王堕马死,因脱身逃去,至香岩闲禅师会下披剃作沙弥。”此记虽然美化了宦官仇士良,但却颇合逻辑。因为在当时,只有手掌重权的宦官才有可能如此瞒天过海。此外,《中朝故事》《北梦琐言》等书也都有宣宗寄身方外的记载,可见宣宗出家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起初,香严智闲禅师并不知道李忱的身世,他带着这个沙弥云游四方,来到了庐山,曾居住在庐山的大雄庵。陈舜俞《庐山记》卷二记载:“五峦峰之下有大雄庵,去慧日三里。山势环耸屹若城壁,亦别一奥处也。内翰钱易记云:贞观二年,梵僧寻山,爱其深远有若大雄演法之地,故名大雄。大和中,宣宗避难,与僧志闲尝居焉。”记文中的志闲就是智闲。在庐山瀑布前,香严智闲禅师题诗一联云:“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李忱应声续诗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香严智闲禅师听罢这两句气度高迈的诗后,便知道面前的这位沙弥绝非等闲之辈。

会昌六年(846),唐武宗去世,光王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唐宣宗一改往日愚笨痴呆的旧态,立志革新。他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物爱民,被时人称为“小太宗”。当年的小沙弥果然非池中之物,他绕过重重障碍,奔流而东,终归大海作波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红彬(作者像)

【作者简介】滑红彬,1983年生,河北内丘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读后记】唐宣宗李忱隐忍几十年,装疯卖傻,终于登上宝座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扮猪吃老虎的经典范例。据称他在位13年间,结束牛李党,励精图治,使晚唐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以编者看来,这位信道教服丹药而亡的所谓的唐宣宗,算不上贤明,不然也不至于在他死后,不到五十年大唐帝国就烟消云散了。他就是个狠人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浔阳叙话: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