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在家排行老七,在她之前有六个哥哥。除了老大早年去世外,其余五个哥哥都是精英人才。

很多人都知道,王光美学习很好,学历很高,曾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物理系。后来,又获得了辅仁大学的科学硕士学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王光美的四哥王士光似乎更加厉害。

此人从小就酷爱学习,脑瓜子聪明,长大后直接考入了北大数学系。不过,王士光在北大上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更喜欢无线电专业。

于是,王士光从北大退学后,考入了清华大学。

若是生在一个和平年代,王光美大概会去读博士,基于她当时已收到两所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大胆推测她有可能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学姐。

而王士光也很可能会到国外留学深造。

但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

王家是爱国之家,在父母的支持下,王家兄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弃文从军”。

王光美受邀到军调部,担任英语翻译。而王士光则利用所学的无线电知识,在敌占区搞秘密电台,监听敌人的一举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执行任务时,王士光结识了未来的妻子王新。说起来,王新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

王新的本名叫“王玉芬”,她出生于东北一个很有名望的官绅家庭。

“九一八”事变后,王新被父亲送到了天津的一位亲戚家。

王新是河北女师附中的学生,学运中的积极分子,年仅15岁的她就加入共产党。

担心她的安全,其父曾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安分守己地待在亲戚家,可王新却一直在做危险的地下党工作。

有一天,王新来到了指定的地点接头。一个陌生的男子告诉她“党交给你的任务变了”,需要她与一位男同志组成名义上的家庭,从而掩护对方执行通讯工作。

后来,王新才晓得,这个接头的男子正是时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依林是王士光清华大学的同学,也是他的上级。

话说,用一个家庭的形式作掩护,用一个女同志作“妻子”的想法,正是姚依林提出来的。

这天,姚依林带着王新到颐和园旅社的一个房间里与王士光碰头。见面之后,王新给王士光倒茶,可一失手却把茶水洒地到处都是。

王士光用眼睛扫了王新一眼,立刻皱起了眉头,失望地说:“这么小!”

听到这话,王新的脸一下子红了,感觉很不自在。她一直都是个要强的姑娘,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见此情景,姚依林赶紧转移话题,叫两人去理发铺做个造型。

王新剪掉了长辫子,烫了一个波浪式的卷发,看上去成熟了许多。而王士光原本是“头发乱得就像倒伏的麦子”一样,经一番修理,倒变得精神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理发铺出来后,这对“小夫妻”去了早已为他们租好的住房。考虑到王新年纪太小,姚依林又找了一位40多岁的烈属和孩子,充当他们的婶母和弟弟。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晚凌晨的一两点,在住房的顶层,总能看到王士光在聚精会神地收发报,而王新在警惕地放哨。

虽说大多数时两人是“假夫妻”,但也有“真感情”的时刻。

有一回,王士光持续发高烧,王新就像真正的妻子一样,端茶倒水,精心照顾。

王士光病好后的一天,很郑重地向王新道歉,说第一次见面时,不该说伤她自尊的那句话。

王士光很诚恳地说:

“虽说你的年纪比我小,是妹妹;但你的入党比我早,是姐姐。”

王新听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眼圈有些红红的。

至此,王士光与王新的“感情”更深厚了。

话说,在大上海这个鱼龙混杂、特务常出没的地方,电台的频繁使用很容易被敌特盯上。

有一晚,他们的租房周围似有“异样”,为了保护电台,王士光做好了牺牲自己,掩护王新带电台离开的准备。

王新却思量着王士光是电台的负责人,应该牺牲自己来保全王士光和电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就此争论了大半天,却都没有说服对方。

随着彼此深入地了解,他们竟然都做好了牺牲自己,保全对方和电台的准备。

终于有一天,王新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她问王士光,前些日子,老姚问他“三无”怎么样了?为什么脸红?

原来,在执行这个任务前,姚依林问过王士光三个问题:婚否?有无对象?有无目标?

王士光那时说,没有。

而现在,他用“脸红”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这样,王士光趁机向王新求婚了。

两人于1938年12月26日上报组织后,结为了真正的夫妻。

1939年,上海地下电台撤销后,王士光和王新奉命一起去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一年后,因战场形势变化,夫妻俩被分配到不同队伍,就此分散。

没多久,王士光听到了一个噩耗,说王新牺牲了。那段日子,王士光很消极、颓废。

他的外甥,王光美之子刘源曾说,王士光以前是“帅呆啦”的四公子,而当时,他更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流浪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排遣忧虑,只能忘我地工作。由于表现优秀,王士光还被授予了“人民功臣”奖章和“特等功臣”锦旗。

时间一晃多年过去了。期间,有不少人给王士光介绍对象,有些优秀的女同志还主动向他表白,可王士光的回复只有三个字——“不考虑”。

王士光和王新的女儿王更在回忆父母的事迹时,曾说,在革命年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夫妻俩若是三年没有联系,就可以重新找了。但她的父母都等着彼此。

1947年底,王新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了王士光的模范事迹。夫妻俩这才重逢了。

见到彼此的那一刻,两人都落泪了。没有过多的话语,片刻后,王士光激动地拿出一支烟,问:

“我可以抽烟吗?”

王新笑中带泪,顿了顿说:

“也给我点一支吧。”

建国后,王士光担任领导,王新则回归家庭。王新说,那时的她,只负责把家里打理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料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王士光被押在秦城监狱,王新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刘源对此解释说:“到底还是因为与我父母的亲戚关系。”其实,刘源回忆说,他这个四舅舅从未借他父亲谋过利。

甚至,王士光来中南海看望自己的母亲时,也不会与刘少奇夫妇打招呼。

8年后,王士光被释放,与妻子和孩子团聚。

随着革命年代的远去,王士光和王新这对历经风雨的夫妻,最终回归了平淡地生活。

有时,他们也会吵架,并且吵得很凶。

离休后不久,王新患上了一种忧郁症,心态就像个孩子一样缠着王士光不放。

有时候,王新发病情绪波动很大,甚至是不讲理的。

基于是病人的缘故,王士光也不与其计较了,包容度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