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著名人类学家米德应邀为女性时尚杂志《红皮书》写过一篇名为《万圣节:捣蛋鬼都去哪儿了》的应景之作,她在文章中写道: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于万圣节之夜相互碰撞,在这一天,儿童获得了一张向成人进行温和报复的限时许可证——在万圣节的仪式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穿上成人服装,向成人发出不给糖吃就捣蛋(trick or treat)的指令,在短时间内,他们可以拥有对着成人世界肆意狂欢的特权。

而在三年之后的1978年, 好莱坞以其精准的眼光、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营销手段及强大的文化影响力,通过约翰·卡朋特执导的美国恐怖电影《万圣节》(《月光光心慌慌》)掀起新一波的万圣狂潮,成功将成年人也带入了万圣节的活动中,节庆逐渐导向成人主题,性与怪诞等元素开始被包含其中。此后,万圣节透过银幕开始传得无远弗届,传进了南美洲、非洲、亚洲……传到了我们的小小的电视里,到世界各地所举办的派对中,到每年十月三十一日之前被装饰被昭彰的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潮流街景。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夜晚,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小妖精。

万圣节,又名“鬼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欧洲天主教会11月1日的“天下圣徒之日”。公元前五百年,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将节日时间前移到“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10月31日。他们认为这一天是严寒冬季的开始,在这一天,晚上四伏的都是危机:恶鬼会和夜幕一起降临,而逝去之人的灵魂也会为了再生游走在世间,以在活人身上寻找生灵。为此,凯尔特人会在同天夜里点燃篝火,并戴上种种怪诞的面具装作魔鬼,用以吓退死人魂灵,保护自己。在这个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日子,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一个不是自己的怪物,用以驱赶和祭祀亡灵。

因此,毫无疑问以鬼怪与恐怖为主题的万圣节是一个与紧张气氛息息相关的节日,但与同样为题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不同,万圣节摆脱了原有的祭祀模式,成为了人们娱乐狂欢的盛宴。万圣节前夕,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夸张恐怖的南瓜头,小孩子会穿着各种奇装异服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并进行恶作剧,而大人们则会借此名目举办各种各样的狂欢活动,在活动中假扮或恐怖或丑陋的各种神鬼,恐吓路人,尽情释放自己。

在某种程度上,万圣节在能让人们安全体验恐怖获得刺激的同时,又充当安慰剂,使每一个参与狂欢的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得以释放。在这个夜晚,人们都变得勇敢,愿意探索自我,愿意分享创意和幽默,他们通过服装和化妆,毫无保留地将居住自己内心的“小妖精”呈现给世界。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庆祝方式更好呢?…让世界翻转一天,嘲笑恶魔,在片刻之间蔑视内心的恐惧,重申明天会很好,一切事物都将迎来新生,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