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常隆基》电影的人都有一种错觉,就是不知道常隆基是哪里的人,甚至有人说他是鲜族人,其实这都是谣传,常隆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出生在辽宁省西丰县成平乡铜台村一个叫苔碧屯的地方。
西丰县原本是清朝政府封禁的皇家围场,开发比较晚,“九.一八”事变之前这里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原因是很多闯关东的关里人跑到这里开荒,一时间人口剧增,常隆基的父亲常建海就是这个时候来到西丰的。
常建海,原籍山东沂水县人。因山东闹饥荒家境贫寒无法生活,就随乡亲们跑关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闯关东,他们一家哥四个一起来到铜台村苔壁屯红石砬子落脚。起初给地主老丛家扛活、种地,后来靠口挪肚攒自己买了9亩山荒地耕种。
因为条件艰苦,加上环境恶劣,不久,常建海的大哥、二哥先后因病离开人世,三哥也去“北大荒”谋生了,剩下常建海直到30多岁才成家,生一男孩。后来,妻子大病不起,没多久便弃世而去,父子俩生活艰难,无奈常建海只好又回山东沂水,经亲友介绍与高桥庄的侯氏结婚。侯氏,是一个有4个男孩的寡妇。
随后,于当年农历六月二十八,常建海领着侯氏及其孩子,返回了西丰。为了谋生,侯氏的父母也随同而来,住在河的对岸,与常家隔河相望,自立门户,相互关照。
常建海夫妻相依为命,于1921年9月生下常隆基,起小名叫“大吉”。又过了两年,侯氏生了二小子常振基,产后侯氏因得月子病而离开人世。于是,常隆基的姥姥收养了小哥俩,从此,他哥俩在姥姥家长大,善良的姥姥希望外孙子长的健壮如牛,给大吉改名“大牤子”,小的叫“二牤子”。
1929年,9岁的常隆基在姥姥的抚养下,到离家4里路的十间房私塾念书,这时才起了大名叫常隆基。那时候私塾先生教的都是四书五经,先从背《三字经》、《百家姓》。可惜,好景不长,常隆基只念了两年书,后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
从此,常隆基踏上了极其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后来常隆基的父亲患上了肺气肿病,夏秋只能做些轻活,冬春在家养病。因此,11岁的常隆基就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和父亲一起参加田间劳动,有时也外出做短工。后来,雇给一个姓井的(双目失明)家做了一年饭。但他一有时间就读《论语》、《四书》等。就这样,他年复一年地过着贫困而无助的生活。
常隆基生在一个落后贫穷的时代,苦难的岁月让这个少年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长期处在愤懑而压抑的生活状态,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有人说常隆基胸怀大志敢于冒险,才做出枪杀楠木实隆的壮举,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常隆基之所以挺而走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极必反。如果不是苦难的家境让他没有了退路,把他逼上了当伪兵的这条路;如果不是日本人丧心病狂地欺凌和蹂躏,不给活路!常隆基轻易是不会干出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的。
相信世上很多人都记住了英雄气吞山河的壮举,也都为这个血性男儿扼腕垂泪。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热血青年有着怎样的一个苦难的童年和不为人知的人生境遇呢?
为了糊口,常隆基父亲常建海拼命干活,但也勉强维持,等常隆基弟弟出生后,仅过了两年,常隆基的母亲侯氏因得月子病不幸离开人世,留下了常隆基和弟弟以及先前四个同母异父的兄弟成了没娘的孩子,一家子几乎一哄而散。
因为常隆基和弟弟年纪太小被姥姥收养,哥俩是在姥姥家长大。由于过度劳累家境贫寒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常隆基的父亲患了肺气肿病,夏秋只能做些轻活,冬春只能在家养病。11岁的常隆基就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和父亲一起参加田间劳动,有时也外出做短工。过着贫困的生活。
常隆基16岁那年(1936年),他父亲托亲靠友,在外村给他找了个媳妇,姑娘姓梁,因为嫌弃常隆基家里穷,姑娘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但因家里收了彩礼最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