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月亮是诗人的宠儿,诗中若缺少月光的点缀,便仿佛失去了那份独特的韵味。

吟咏月亮,就好比当下的明星没有参加一档爆款综艺节目,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流量明星。

月亮的阴晴圆缺,也记录着诗人的悲欢离合。有一位诗人却独树一帜,他笔下的月与众不同,从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方平的《月夜》,探索那迷人夜色中的无尽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

《月夜》是他的一首佳作。主要描写了一幅初春黎明前月夜的情景。

更深月色半人家。

更深:夜深了。“更”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月光斜照着半边庭院,它给寂静的夜晚又增添了几分宁静和神秘。

北斗阑干南斗斜。

阑干:形容北斗和南斗的星斗已经横斜。

北斗、南斗:星宿名。

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着,天将亮了。

北斗七星是由七颗星星组成,形状像一把勺子。它位于大熊座的尾巴部分。

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影响,一年中我们看到它的位置也不相同。它有规律地按逆时针顺序,绕着北极星旋转。

夜晚北斗七星不同时间,出现在不同位置。古人通过观察它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的更替。

古籍《鹖冠子》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偏知:出乎意料地知道。

虫声:指虫儿的叫声。

新透:第一次透入。

绿窗纱:绿色的窗户和窗纱。

春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低微唧唧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

刘方平的早春月夜图,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季节的瞬时微妙变化。有一份朦胧而神秘的美,让人沉浸在这幅画意之中,不能自拔。

它仿佛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能够让人陶醉其中;又如同一幅水彩画,让人沉浸在画意之中,不能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渐渐深了,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深夜总是静谧无声,只有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半空中。

银白色的月光如一缕柔和的清泉,倾洒在半座农舍的屋顶上,使其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银色,熠熠生辉;而农舍的另一半则依然沉浸在黑暗之中。

调皮的月光犹如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跳到东家房头,一会儿又蹦到西家房尾。周围的村舍也随着月光的跃动,时而明亮,时而阴暗。

明亮的更加璀璨夺目,阴暗的更加模糊不清。一座庭院的轮廓在这明暗交错中变得更加清晰,仿佛一幅生动的人间画卷。

古人说:秋虫悦耳。在诗人看来春虫鸣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窗外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虫鸣声,又有谁注意到它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十回低叫。

有着一颗诗心的诗人注意到了它。

绿窗纱啊绿窗纱,过滤掉那些杂音,为这自然的乐章增添丝丝“绿意”,更为动听。

这虫鸣声中充满了春意,如同画卷中的一笔生动的色彩,既好看又好听。这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心醉神迷。

《月夜》这首诗绝妙之处在于,写春天他却不走寻常路,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

他没有描述花红柳绿的繁华盛景,反而将最具有春天特色的景物隐藏在夜幕之中;他写到了月亮,却没有感叹其阴晴圆缺,也没有描绘其光芒,而是将半片月色融入到夜色之中。

这样的描绘,使得夜色不过于深沉,月色也不过于明亮,形成了一种朦胧而和谐的旋律。

正如古诗中所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他的诗作犹如一位美人,若隐若现,引人遐想。

刘方平这首诗,充满了创新精神,他将自己对季节、时间、空间的独特感受融入诗中,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新颖性和独创性。

他以虫声为切入点,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从而引发人们对春天的喜悦之情。

他的诗句构思巧妙,艺术表现手法新颖,无论是感官的描绘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情。

他的诗歌不仅清新脱俗,更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谢谢!

#乘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