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把《临江仙》看作是杨慎的人生答案,只有历经坎坷,才会有如此独到的人生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曲《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穿越历史的沉沉霭霭,以力压昆仑、气贯长虹之势,磅礴而起,响彻九州大地。这首词出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可以说只有《临江仙》才得以概括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词作者杨慎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凄苦而又大美的人生呢?

杨慎出身四川新都的官宦世家,家世显赫。1511年,24岁的杨慎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在仕途青云直上的时候,杨慎因“议大礼”撼门哭谏被谪戍云南保山。从金榜题名到沦落南荒,命运给杨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昔日锦衣玉食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杨慎并没有畏惧和消极,而是借咏边塞奇花异草,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喻。在放逐滇南的漫长岁月里,杨慎关心民间疾苦,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写出《海口行》《后海口行》等诗加以痛斥,还专门修书给云南巡抚,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三十多年艰苦的流放生涯,杨慎一边寄情山水,一边悉心著述,涉猎于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范围极广,并为白族修史,明朝的文化种子在遥远的穷山僻壤生长、开花,大放异彩。在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杨慎能别张垒壁,广泛吸取六朝、初唐诗歌精华,形成“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杨慎的诗词,满怀忠孝情义、关心民生疾苦、谴责世道、质问人生,很多就是他生活艰涩的独白,是在大苦之后对人生的顿悟和警醒。杨慎最大的贡献是在滇南各州府设馆授徒,当时滇南名士十之有九出自他的门下。

杨慎的书法在嘉靖朝是一座高峰,字迹端秀俊逸,如含珠吐玉,时人以收藏杨慎墨宝为荣。一些地方达官往往趁杨慎在宴席上似醉非醉之时,让事先裹好白绫的歌妓恰到好处地出场歌舞助兴,杨慎一时兴起,便将锦绣墨宝挥洒在歌妓身上,成为一时美谈。我想,兴许《临江仙》也是在美人的三尺白绫上一挥而就的,这样的文字最符合他的个性。

如果杨慎淹没在嘈杂的官场喧嚣中,整天想着的都是勾心斗角,他的才情必然受损,甚至被折杀。历史上数百个状元,能够将学识和功名等身的不多,杨慎是其中的佼佼者。没有了政事掣肘,杨慎迅速变身为文坛领袖,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种,存诗约2300首。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他的著述和见解,对改进明代的诗歌文学理论、推动通俗文体的创造和鼓励民众口头传承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理想人格和人文精神,在明代引起了相当的震动,得到李贽钱谦益和陈寅恪等一批学者的大力推崇,他被公认为与解缙徐渭并称的明朝三大才子。1559年,这位“不出则已,一出惊人”的文坛泰斗客死边陲。隆庆皇帝即位后为杨慎平反,追赠光禄寺少卿,这份诏书对于九泉之下的杨慎已经整整迟到了八年。

我们再回到《临江仙》的话题上来。我个人更愿意把《临江仙》看作是杨慎的人生答案,单单看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雄浑的刀笔和挥洒的气势,我更倾向于这首《临江仙》是杨慎的晚年之作,是对生命反复斟酌后的神来之笔。

只有历经坎坷,才会有如此独到的人生见解,字字句句都是滴血的人生。三十五年流放生涯,耗尽了杨慎的生命。他秉性刚直,屡次直谏,过早地夭折于仕途。统治者可以摧残他的身躯,却锁不住他的意志和才情。

《明史》本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横溢的才情,高旷的意境,雄阔的胸襟,雄浑的刀笔,正是杨慎将有明一代的文化推向了巅峰。(鲁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