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津有戏·足迹(引题)

评剧在天津走向兴盛(主题)

天津日报记者 刘莉莉

评剧一直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特点而深受观众喜爱。它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曲小调发展成全国性的大剧种?此间历程和天津有着怎样的渊源?当今的天津评剧人怎样续写剧种的创新发展?

因地制宜全面革新

新兴剧种日渐形成

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以及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其发展、繁荣与天津密不可分。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夏冬介绍,早在清代,“莲花落”就盛行于京津冀和东北一带。张焘所著《津门杂记》记载了“莲花落”在津演出的盛况:“争先快睹,趋之若鹜,击节叹赏,互相传述。”由于乡土气息浓厚,唱词通俗易懂,“莲花落”深受天津百姓的欢迎,但却始终被上层人物鄙视,只能撂地演出,还经常遭到驱赶。

为了生存,以成兆才为首的“莲花落”艺人开始改革。他们逐步把单口、对口曲目变为拆出戏,即从“一人或两人分饰多个角色并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说唱形式,变为“几个演员分别扮演剧中角色并以第一人称表演”的戏曲样式。1901年,成兆才等人携拆出戏《小借年》《小姑贤》等进入天津,但被天津当局驱逐出津。1908年,“莲花落”班社再度入津。然而时局混乱,又赶上光绪、慈禧去世,清政府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班社再次被驱逐出津,艺人们只得返乡谋生。不过,正是这一时期,使他们得以进一步潜心研习艺术。任连会、成兆才、孙凤鸣等人从内容到形式对拆出戏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如吸收采用河北梆子的伴奏形式及音乐元素、学习戏曲表演程式、创作新剧本等,完成了由“莲花落”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向戏曲艺术形式的全面转化。一个新兴剧种──平腔梆子戏(即评剧)形成了。

1915年,成兆才带领“庆春平腔梆子班”进入天津演出。他编写的剧本以及男旦月明珠等人的表演,大受天津观众欢迎,还赢得了梅兰芳的赞誉。

评剧女伶始于天津

四大流派唱响全国

评剧是女性演员“当家”的剧种,然而评剧形成初期却没有女伶。“随着评剧在天津的火爆,一些坤书馆里的女艺人纷纷学唱、表演评剧。在这期间,一批评剧女伶在天津涌现,她们以嗓音高亢、甜润、纤细的优势,迅速超越并取代了男旦,为评剧进一步发展和兴盛奠定了基础。”夏冬说。

评剧旦角四大流派都孕育并诞生在天津。老一辈评剧人、著名剧作家赵德明向记者讲述了四大流派创始人的故事。

四大流派之首、李派创始人李金顺是天津武清人,她的演唱是在男旦月明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充实,形成了高亢激越、粗犷朴实的“大口落子”风格,奠定了评剧女声唱腔基础。她不但走红津门,还红遍东三省,形成“无腔不学李金顺”之势,代表剧目《杜十娘》《桃花庵》等流传至今。

刘派创始人刘翠霞也是天津武清人,初在李金顺戏班中学戏、担任主演,后与人合组“山霞评剧社”。她以调门高、底气足、喷口好、吐字真而著称,被誉为“评剧第一女高音”。1936年天津评剧界兴起“选皇”活动,刘翠霞荣膺“评剧女皇”称号。《雪玉冰霜》《劝爱宝》等都是她的代表剧目。

创造了白派艺术的白玉霜是天津人,她不仅刻画人物细腻真实,而且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形成了低回委婉、典雅大方的演唱风格,改变了评剧早期唱腔激昂有余、柔润不足的弊端。1935年,她曾在上海拍摄电影《海棠红》,红遍大江南北,被冠以“影剧双栖明星”“评剧皇后”称号。

爱派创始人爱莲君幼年时被卖给天津一赵姓人家,拜师学戏后组建了“爱莲评剧社”。她的演唱独辟蹊径,创造了玲珑俏丽、新颖活泼的“疙瘩腔”。她当红时期,曾应邀赴日本灌制唱片,是最早把评剧介绍到国外的演员。

1987年,天津市政府在长虹公园建立了由曹禺题名的“评剧四大流派创始人纪念碑”。赵德明表示,在评剧艺术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壮大的过程中,天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探索剧种创新发展

评剧摇篮人才辈出

时至今日,评剧已走过上百年历史。新时代的天津评剧人不断思考传统艺术现代性的问题,努力守正创新,演绎角色,创作剧目。天津评剧院、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天津评剧院三团等津门专业评剧院团,从剧种特点出发,创排了一系列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且广受欢迎的优秀剧目:继承经典、发展经典的《赵锦棠》《珍珠衫》,以细腻情感讲述红色故事的《革命家庭》《骄杨》《刘胡兰》……天津评剧人用一部部带有浓郁时代色彩的作品,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戏曲剧种的创新发展上前行。

天津是评剧重镇,也是评剧人才的摇篮,一代代评剧艺术家从天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如今,天津不仅有众多评剧名家,还有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和校园新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经常来天津,或到专业院团指导年轻演员排戏,或在津门少儿评剧活动中担任评委、导师。全情投入培养后辈人才的同时,谷文月也深感评剧在天津的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她表示,天津是“戏曲大码头”,天津人不仅很懂戏,而且很会唱戏。就评剧而言,天津既有专业院团为观众献艺,又有不少业余团体常在小剧场演出,还有许多孩子接触评剧、学唱评剧、长大后走上评剧事业的道路,天津评剧的红火,促进了评剧艺术的发展。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