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公号读者纳闷,怎么碳酸锂突然的增仓下跌?离15万仅一步之遥了。

其实上一篇我已经讲过四季度的逻辑了,具体可以去看:碳酸锂:四季度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天大概锂一下这周的情况变化。

观点概述:偏空

一、头部锂盐厂逐步低价放货

二、下游锂电厂进入排产淡季,只保持按需采购

三、11月中下旬低价非洲矿到港,听闻头部企业进场套保

四、传M+2的模式已有矿山达成协议,锂辉石的成本支撑持续崩塌

1、前两日头部锂盐厂蓝科线上竞拍,最高成交价也就15.3万/吨。听闻工碳起拍价也就14.7万/吨。随着后续供应的逐步宽松,低价预计会持续,毕竟盐湖提锂的成本本身就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进入淡季,价格下跌成交趋于清淡,需求量减少。下游锂电厂近期排产情况也有所下降。虽然生产减量,但供应依旧充足。所以对碳酸锂也只是按需采购。

3、11月中下旬听闻有不少低价的非洲矿到港,前期检修的工厂近期陆续开启复产,等着低价矿到港后排产加工,这将导致四季度的低价货源更多。故今天盘面出现增仓下跌的情况,不排除头部企业提前进场套保锁定利润。

4、最近听闻M+2 模式已经有矿山达成协议,这可是要比之前M+1的模式降低不少成本。这里科普一下这个定价模式。

最早的与矿山定价模式是Q-1,这里的Q代表的是季度,-1就代表以上个季度碳酸锂电池的价格加权进行结算。都知道随着矿山开发的增加以及碳酸锂产能的爬坡,价格肯定会越来越便宜,所以这个定价只对矿山有利,对我们国内企业并不合理,但之前奈何签了长协标准,不是说改就改的,所以多数人不明白前期为何明知亏损也要进口?原因就在此。

那最近长协到期了,要重新商谈了,现在改为M+1,甚至M+2的模式了。也有矿山同意了。这里的M代表的是月,+1就是往后推一个月的价格。前面说了随着供应的增量,后续碳酸锂价格越来越便宜,我们从盘面Back结构也能看出来,越远月的价格越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现在听闻M+2都同意了,那是以2个月后碳酸锂的价格加权平均去计算矿端价格,那意味着矿价就得下跌。在者从澳洲发运至国内也最多15天的时间。从目前看四季度,甚至11月底都是来得及的。

矿山这个定价模式的改变对碳酸锂就是一个质的变化,可以说高价的澳矿成本对碳酸锂的支撑土崩瓦解。另外,非洲的低价矿,南美的盐湖提锂,产能也在爬坡中。对于碳酸锂的后续价格来说,只会是越来越便宜。

结论:这波下跌逻辑,澳矿定价模式改变导致成本支撑减弱是导火索。要知道我们国内头部的锂盐厂,盐湖提锂的成本也就3-4万。有的甚至可以做到3万以下。再加上今年冬季不减产不停产,供应上是没问题。不排除后续因矿端定价模式持续跌价而引发盐湖方面低价抛货,导致四季度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

文章只渡看得懂的有缘人,就好比查理芒格说的那句: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他的人

文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及所在机构观点,据此入市风险自负。期货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