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时学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曲很美,我却有点不理解,因为“高高的谷堆”是不可能存在的。后面的歌词里说寒冬腊月,妈妈冻倒在大雪里,显然是在北方。北方的谷子在未打之前,并不堆起来,而是谷个子一个个排排站着。谷粒被打下后,直接装进麻袋运回家贮藏。剩下的谷草,我们老家叫“干草”,和青草相对,是牲口冬天的主食。电影《青松岭》里有台词“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草”就指干草,青草不用铡得太细,也铡不细。干草一捆捆地,放在各家牲口圈或柴房里,不会堆在打谷场上。

当时音乐书上,那首歌还有手绘的配图,圆柱形尖顶,像古代的粮仓。在北方打谷场上,的确经常看到这种东西,但它们不是“高高的谷堆”,而是高高的麦秸垛,打完麦子之后剩下的麦秸垒起来的。麦秸的主要用处,也是喂牲口。但小孩子却发觉了它另外的功能。夏收时节,杏成熟了,李子、枣等已长得很大,但还是绿的,咬下去很涩。麦秸垛,就是捂熟生李子和枣的好地方。在高高的麦秸垛上掏一个洞,把青李子或枣放进去,再封上。麦秸垛密不透风,温度很高,二三天就把李子、枣子捂得又红又软。不过,如不小心,也会出点小事故。有一次,妈妈到地里干活,让我拿着钥匙,带弟弟和大妹妹玩。快中午要回家时,一摸口袋,钥匙不见了!到我们上午去过的地方和来回路上找了几趟,都没见到。我和弟弟非常紧张,觉得犯了大错。把大妹妹送到妈妈干活的地块边沿,然后躲着不敢回家。当然,很快被找回来,也没挨打。该做饭了,进不了家,只好把门“摘下来”——老家的门是两扇,中间用搭链连接,然后上锁。每扇门上下端各有一个突出的轴,顶在凹下的小坑里,两手卡住门扇,向上向外一抬,门就被“摘”下来了,根本不用费力。几天后,我和弟弟去取麦秸垛里的李子,第一把掏出来的,却是钥匙!原来,从口袋里掏李子时,把钥匙也放进麦秸垛了。

还有一次,险些酿成大祸。一些不够垒垛的麦秸堆放在打谷场的库房里,我和几个小伙伴在上面玩。忽然,我的拖鞋陷进麦秸堆里,怎么也找不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拖鞋在农村绝对是稀有之物,我从矿上穿回来,很有点骄其同伴的意思,结果却不见了!我很难过,也很生气,就给表弟说,把这堆草点着吧。我掏出放大镜,表弟不同意,他说看电视里面,几个小孩点着麦秸,着火了没跑掉……于是我作罢,继续寻找,终于找到了。

打谷场有棚厦,三面有墙,正面敞开的高房子,有村里房屋的一倍半高。用来堆放未打的粮食,防止被雨淋湿。一次,几个小伙伴站在棚厦顶,看谁胆大,敢跳下去。下面虽然有些麦秸,但距离还很高,都不敢跳。这时,一个后来上来的小伙伴,直接跑着跳了下去,很是拉风。受他示范鼓励,大家一个个都跳下去。由于下面的麦秸很薄,着地时腿稍微有点疼。以后,“跳房子”——这才真是跳房子,成了我们的保留节目,几乎天天跳——可惜现在不敢了。(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