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语“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者对愚蠢的人,讲一些深奥的道理,完全没有什么效果。

这源自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他的琴艺很高。

有一天,他带着琴,去拜访朋友。路过一片旷野,看到风景不错、风和日丽、山高水长,附近一头老牛在吃草,公明仪很是喜欢。心里面就想,这么美的景色,对任何人弹琴都能抒发心志,那为什么不给这头老牛弹琴呢?

公明仪想到这里,就坐下来,对着牛,弹了一首动人心弦的曲子。在弹奏的过程中,很用情很专注,而且触发内心的情感,连自己都感动了。

可旁边的老牛,却没有什么动作,甚至都懒得看公明仪一眼。

上面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对牛弹琴”的典故来源。

其实,这个故事还有后文。

一开始“对牛弹琴”,牛充耳不闻,公明仪思索了下,就换了一首曲子。他试着用古琴模仿蚊虻的声音,就是“嗡嗡嗡”的那种,像是有蚊子和牛虻围着牛转。这下子老牛竖起耳朵,有所察觉。

然后公明仪又模仿走失的牛犊寻找妈妈的叫声,弹出一些曲调,那头老牛便立刻停止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回地踏着小步,注意地听着曲子。

你看,不是对牛弹琴没有效果,只是弹了牛听懂的内容,它才有反应。

动物尚且如此,那以后我们再找别人说事情的时候,要是抓不住别人感兴趣的点,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不会理你。

感谢关注!